第三篇 制订计划
你为自己设定目标了吗?如果没有,那你很有可能一事无成。聪明的法则践行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会设定目标,并规划好通向这一目标的前进路径——半年计划、年度计划、五年计划。他们会依照既定计划,一步步前进。你也应该这样做。法则践行者能够灵活应变,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正自己的计划,他们不会墨守成规。
法则24 设定长期目标
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不知道?没想过?大部分人都没有人生目标,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如果你不给自己设定目标,那么你很容易半途而废、随波逐流,就如同人生海洋里的泡沫,悲哀至极。法则践行者都会给自己制定规划——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
长期规划可以很简单——取得资格、升职、到达顶峰、退休,也可以理智而实用。如果你想在职场获得成功,你就需要制定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当然,你必须考虑到“意料之外”或“无法掌控”的情况,但精明的法则践行者总能预先发现征兆并调整原定计划。最近有人问我:“我怎么知道公司会裁员呢?”可事实上,但凡有头脑的人都懂得观察公司的发展走势。
所以,你要摸清自己所在的领域,清楚了解在取得你期望的职位之前,需要经过几个阶段,确定其中的步骤——通常不会超过四步——初级、中层、高层、总裁(如果你还有其他想法,就不要写进去了)。
列出你在每一阶段想要获得的东西:积累经验、提升工作能力、学习新技能、增强领导力等。你可能会注意到这里并没有“增加收入”这个选项,如果你是一位法则践行者,收入增加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知道每一步如何达成。你可能需要调换部门,被指派到其他分部,受邀成为合伙人,进入董事会,跳槽到另一家公司,等等。一旦你知道每一步如何达成,就不难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了。
你还要设定一个终点——你的终极目标。可以是不着边际的疯狂念头——全世界的统治者、国家总理、首席执行官、世界首富,什么都可以。这是一个梦想,所以尽可以天马行空。如果你给梦想设限,你就永远不可能达到极致。有人可能会说,做人应该实际一点。没错,那就让这些人安于现状吧。但法则践行者的梦没有极限,只有完美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如果你不给自己设定目标,那么你很容易半途而废、随波逐流。
法则25 设定短期目标
多短的时间算是短期?这个因人而异。我为自己制订了三个短期计划——月度的、年度的、五年的。这样做能帮助我妥善安排好我的工作负荷。短期内,这些计划可以让我在工作之余照顾好我的家庭。我能够度假、帮孩子择校、打理花园和房子、参加生日派对、过圣诞节,等等。
·月度计划内应该列明你当月要做的事项——截止日期、首要任务、例行公事等,都是具体要做的事情。
·年度计划内应包含你正在构思或考虑的事项,重点在于规划,而不是实施。
·五年计划内包含的就是你的想法、理想、目标、愿望,是未来你想做的事情。
长期规划贯穿你的整个职业生涯,而长期规划中的每一步都应纳入五年规划中。
我喜欢把这三个短期计划独立开来。我的月度计划就贴在我的办公桌前,上面详细列出了各个事项的截止日期、需要回复的电话和要做的事情。这有点像本日历,只是没有具体的日期。
我的年度计划挂在墙上。它不是一个全年的计划表,但上面有12个方框。我每个月想做的事情都写在一个方框内。注意,是我“想做”的事,而不是我“必须做”的事。这是一份短期计划,而不是一份待办事项清单或工作日程表。我是一名自由职业者,所以我必须自己找事做。在我月度计划内的工作和年度计划内想要做的工作就是我的面包和黄油。那些我必须做的事是解决我温饱的面包,而那些我想做的事就是黄油,如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充满了愉悦。我的五年计划代表了我的前进方向——五年后我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短期计划中包含的是你必须做的事,但这些事应该服务于你最终想做的事。你的规划越短,看上去就越像工作日程表或待办事项清单。
所有的计划都要包含可行的实施步骤,这样才能落到实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计划,只是空想。
在制订任何计划时,你都要考虑到意外情况。可能会有人打电话,交办给你一项新的任务;虽然它不在计划内,但你没法推辞。你必须懂得变通。
所有的计划都要包含可行的实施步骤,这样才能落到实处。
法则26 了解晋升机制
当你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你是从最底层的职位做起的,你会怀着敬畏仰望你的上司、经理和总裁。终究有一天,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经验的积累,你也会逐步获得更高的职位,或是离开公司开创自己的事业。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不外如是。他们在职场上磕磕绊绊,逐步晋升,常常会走弯路,最终停在一个舒适的位置上,心满意足,安闲度日。就这样游戏结束,职业生涯到此为止,实在有些悲哀。除非这就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但如果你是一个坚定的法则践行者,我会质疑你这样的选择。
法则践行者绝不会随遇而安。他们会做好规划,熟知体制并加以利用。他们清晰地了解从A到B甚至一直到Z的每一个步骤。
如果你也希望得到晋升,那么你就应该去研究公司的晋升体制。如果你只是守株待兔,或是寄希望于幸运女神的眷顾,那晋升就是一场空谈。你必须抓住每一天,创造自己的命运。你要清楚地知道如何抛弃陈旧的观念,让自己在体制内一路攀升。
那么,你所在行业的晋升体制是怎样的?你是否了如指掌?是否做过探究?你可以从前辈的经历中获取信息,不然你很可能只是在碰运气。也许你的运气不错,真的得到了晋升的机会,但这并不靠谱,就好比你希望能够中个彩票一夜暴富然后退休回家。这样的好事不是不存在,只是极为渺茫。
制定一幅属于你的升职路线图:
·向上看,找到公司的最高职位(或者你期待做到的最高职位,最好这两者是一致的)——标出来;
·向下看,找到公司的最低职位——标出来;
·列出最高职位和最低职位之间的所有层级;
·标出你目前所在的层级;
·列出你在到达目标之前还需经过几个层级。
这样你就完成了自己的升职路线图。每当你向上迈进一步,你就把这一层级划掉(假如你不愿在公司内部寻求晋升,而希望自己创业,这种表格的基本原理仍然可以适用)。
与此同时,你还可以列出每次升职所需的技能或经验,还有如何获得这些技能或经验的途径——你要去哪些地方、学习什么技能、研究哪些问题,然后你就可以把这些事项纳入你的长期规划和五年规划之中。
你必须抓住每一天,创造自己的命运。
法则27 制定行动策略
在职场上制定行动策略,有点像演员在选定角色之后潜心钻研剧本。你必须按照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来制定你的行动策略。很少有人会主动选择做一个失败者,但很多人都逃脱不了这样的结局。别让这种悲剧发生在你身上。只要你积极进取,制定行动策略,你就能获得成功。
行动策略有点像个人使命宣言。它和设定人生目标不同,人生目标是指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行动策略将指导你成为那样的人。
那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成功人士?失败者?半途而废的人?跌倒后重新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从头再来的人?聪明的职业规划者?一事无成的人?还是其他?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成为一个铁石心肠、惹人厌恶、残酷无情、睚眦必报的人,但我们假设你不会,一个法则践行者绝不会这样。你的行动策略不仅包括你的行动目标,还包含你的个人品质——“我想要成功,但我也要做一个百分之百的好人”。
很少有人真的坐下来进行这样的思考。这看似简单,但对于达成你的目标至关重要。如果人人都这么做,那世上就会少很多大傻瓜、办公室的讨厌鬼、爱嚼舌头的是非精,还有在同事交往中麻木到叫人害怕的冷血动物。如果我们能坐下来,写出自己的行动策略作为生活的指引,我们都可以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在与同事的相处中,尽最大努力成为一个令人愉快、乐于合作、热心助人、待人友善、善良诚实的人,这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坏处。有谁会坐下来这样写道:“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得罪尽可能多的人,让所有人都讨厌我、疏远我!”当然没有,但我确实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过几个这样的人。也许这些人表面上获得了成功,但他们晚上能安然入睡吗?他们如何自处?
我曾经和一位相当资深的经理人一起共事。他最常用的伎俩就是,在到达公司以后,先在部门里头转一圈,逮着谁都臭骂一顿,然后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里,二郎腿一跷,喝半小时的咖啡,然后再到部门里转一圈,对每个人都和颜悦色。我问他为何要这样做,他回答:“这能让他们时刻警惕,他们永远猜不透我。”结果所有的同事都讨厌他、大部分人害怕他,却没有一个人尊敬他。这样的行动策略好吗?糟糕透了。
很少有人会主动选择做一个失败者,但很多人都逃脱不了这样的结局。
法则28 设定目标
目标是对任务的一句话的简单描述,你可以用来指导自己每一天的工作。从来不设定目标的人,就不可能取得成功或得到晋升。
目标能够帮助你明确工作中的重点。假设你马上要去开会。我们都不喜欢开会:冗长、无趣、徒劳,甚至可能降低工作效率,还有无休止的吵闹和争辩。假设你事先已经知道财务部的史蒂芬也会参会,而且他必然会——通常也能很成功地——把你惹毛。你已经预见到你会被带偏,转去讨论公司迁到斯温登的问题,而这与你所在的部门毫无瓜葛。你还知道最后会讨论到展台的预算问题,而展会要六个月以后才办,公司甚至还没决定要不要派你去日本参展。所以,你得设定一个目标:
·“这次会议我只谈我所了解的以及与我有关的事项,无论史蒂芬说什么,我都不会上钩。”
很好,坚持下去。
假如你要向财务委员会递交一份新的预算,关于总部新大楼门前的花坛里应该种些什么花。你想必可以预见到委员们会花几个小时争论一些不相干的话题,如牛眼雏菊和金凤花究竟哪个更好,这时你要做的就是把花苗、除草设备和干草供应的成本提交上去,但千万别卷进春天哪种花开得最好看的细节讨论。所以,你得设定一个目标:
·“我只递交报告,一旦有了结论,就找个借口先行离开。如果委员会坚持讨论和我的工作无关的议题,我就坚决表明态度然后离开。”
很好,坚持下去。
对于工作中的每件事,你都可以设置一个目标。这只需花费几秒钟的时间,却能帮你找出重点所在:
·问题出在哪里;
·解决的方案是什么;
·需要采取什么补救行动;
·如何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
从来不设定目标的人,就不可能取得成功或得到晋升。
法则29 认识你的角色
你在工作中扮演什么角色?没错,你在公司上班,承担着某项职能,要完成某些任务,执行既定的规章制度。但你扮演的角色是什么?这有点像制定行动策略。但行动策略描绘的是你想成为哪一型的职场人员,而角色定位则是指你在团队中发挥什么样的促进功能。你是智囊团、调解人、沟通员、外交家、监工还是激励者?本质上,你的角色决定了你如何融入团队。不错,我们都是团队的一员,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必须要有团队精神。
梅雷德斯·贝尔宾(Meredith Belbin)博士用了二十多年时间,致力于研究团队合作的特点,以帮助提升团队的力量。他把团队中的角色分成以下九类。
·创新者——想法的发起人;他们启发新的思考;提出解决方案;他们的思维方式独树一帜,能够逆向思考,想象力惊人。
·资源发掘者——富于创造力;他们乐于接受和执行新想法;他们性格外向,受人欢迎。
·协调者——纪律观念和自控力强;专注于目标实现;能增强团队的向心力。
·塑造者——结果导向型人格;喜欢接受挑战,注重最终结果。
·监督评估者——善于分析、比较和权衡;他们冷静而客观;是理性的思考者。
·合作者——热心、富有合作精神;善于交际,一切以团队利益为上。
·执行者——组织能力突出;通情达理;喜欢把工作完成。
·完成者——注重细节;负责扫尾工作,任劳任怨。
·专长者——致力于获取某项技能;在所在领域极为专业;有干劲、有奉献精神。
那么,你属于哪一类呢?你在团队中扮演什么角色?你对自己的角色满意吗?是否想有所改变?
本质上,你的角色决定了你如何融入团队。不错,我们都是团队的一员,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必须要有团队精神。
法则30 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要想成为一名法则践行者,你就必须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没办法打一盏探照灯,像一个外人那样客观、清晰地审视自己。这不仅仅是揣测他人的看法,更关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我们内心总有一个自我形象——我长什么样?声音如何?什么事会让我生气?我是如何工作的?但这个形象是否和事实相符?我自认为在工作中善于创新,但别人可能觉得我工作糟糕而且缺乏纪律。究竟哪一个才是事实?
要想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你首先需要清楚自己的定位——你在工作中扮演何种角色。我可能会把富有创造力视为一项长处——拥有很多很棒的想法,不注重细节,不断开发新方案却从不全程参与或执行——你确定这些是长处吗?假如我是一名完成者或执行者,那这就不是长处,反而是缺点,我需要具备的长处应该是坚韧、勤奋、本分、稳重、服从、忠诚、遵守纪律——怎么,你确定这些是缺点?你首先需要确定自己的角色,否则就会凭主观去判断长短。
如果你有疑问,就把它记下来,就像我一直在说的那样。把你认为的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写下来列个清单,拿给一位不和你共事的好朋友看,请他作出客观评价,然后再拿给一位你可以信任的同事看。两份评价中的那个你有什么不同吗?我打赌肯定有,因为你在与朋友相处和与同事相处中所用的技巧就有很大不同。
这条法则是教会你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不一定要你去改进什么,消灭什么,也不一定要就此做点什么或改变什么。我们是怎样的人就是怎样的人,我们必须接受自己。你可能缺乏纪律性、行为古怪、难以捉摸——但这究竟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你的工作角色。有时候为了更好地扬长避短,你也许需要调整自己的角色。
很多人错误地以为,找出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就是要消除那些不良的品质,只留下那些好东西。并非如此。这不是一场治疗。人无完人,我们都有弱点。关键在于学会与之共处,而不是不切实际地追求完美。
或许你还能为自己的短处找到用武之地——不过到那时它就成了长处,不是吗?好好想想。
你首先需要确定自己的角色,否则就会凭主观去判断长短。
法则31 分辨重要的时刻和场合
眼镜蛇的攻击性很强,毒液剧毒无比,而且精力旺盛。但你会经常看到它们发起攻击吗?很少。它们只在特定的时机展现出能量和攻击力。所谓特定的时机,一定要具备以下条件:
·适当;
·有意义;
·占优势;
·能获利;
·必要;
·重要。
它们只在遇到危险和捕食的时候才会发起攻击。在其他时间,你甚至都不知道它们藏在哪里。它们还会伪装,只在必要的时候才露出自己的面目。你也要做一条眼镜蛇。不要把精力和时间耗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你要学会分辨重要的时刻和场合,然后全力以赴。
眼镜蛇的重要时刻和场合很容易识别——危险和饥饿。你的重要时刻和场合识别起来要难得多。
通宵达旦地赶一份没有几个人看,而且看过就被遗忘的报告并没有多大意义。你必须等待一个直接向总经理进行汇报的机会——这才是你像眼镜蛇一般发出奋力一击的时刻。
当然,有很多人都在等待关键时刻的来临——公司聚会、大型展览、贵宾造访——然后他们在机会终于到来的时候掉了链子。有的人喝多了胡言乱语,有的人开会迟到,有的人裤子拉链没拉或是裙子还塞在衬裤里。
什么是重要场合呢?工作汇报绝对算得上。表现好,人们就会记住你;弄砸了,你就很快被遗忘。
你不会弄砸。分辨出重要的时刻和场合,然后闪亮登场。做一条眼镜蛇,时机一到,一击即中。
不要把精力和时间耗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法则32 预见危机
在职场上,我们每天都在面临危机——裁员、机构精简、公司并购、睚眦必报的同事、脾气暴躁的主管、新技术、新制度、新流程,等等。事实上,很多书从头到尾都在讨论危机——大多是变革造成的危机——例如,斯宾塞·约翰逊(Spencer Johnson)教授的《谁动了我的奶酪》(Who Moved My Cheese),还有罗斯·杰(Ros Jay)的《如何应对工作中的艰难时刻》(Handle Tough Situations at Work)。如果我们能思维敏捷、打破陈规、灵活应变、迅速行动、顺势而为、善始善终,那我们不但能在变革中生存下来,还能学会如何应对最高难度的挑战。当然,我们不可能每次都过关,有时候危机会击倒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有时会在我们猝不及防时给我们重重一击,我们无从闪躲。
但危机就是如此。一旦危机发生,我们就只能面对。当危机还未到来时,我们会产生恐惧,但不会受到实质的伤害。识别出哪些危机可能会变为现实是一种技能,也是天赋。危机无处不在,我们无法一一应对,但真正转为现实的并不多。
如果我们不把危机看成威胁,反而视为一种机会,对我们会大有帮助。每次危机的演化都是我们成长和改变的机会,也是适应和重塑工作方式的机会。我们应当更多地看到危机所带来的正面意义——它带给了我们证明自己的机会。假如我们一直都一帆风顺,我们就永远不会进步。
我曾在一家公司担任经理,后来这家公司被并购了。新的老板带来了他自己的管理人员,而我和两位同事遭到了“贬黜”,也就是降职。我们别无选择,除非离职。我当时已经是一名坚定的法则践行者,所以我把这看作一次向新老板证明我足够优秀的机会。三个月以后,我重新回到了原来的岗位。
至于其他两位经理,一位最终选择了离职,另外一位还待在“贬黜”后的岗位上。他们都满腹抱怨和牢骚,认为降职是一种贬低和侮辱。这或许是事实,但我不认为需要为此感到沮丧。我要做的是重振旗鼓,一路向前。
每次危机的演化都是我们成长和改变的机会。
法则33 抓住机会
我知道我在前文中提到了制订计划——长期的和短期的——但有时候,你需要把这些计划丢到窗外。这就是当特殊机会来临的时候。我有一位朋友,他在升职的道路上并不顺利。有一天,他发现与自己同乘一车的人正是他们公司的总裁。这是他表现自己的一个绝佳机会。他可能会言语失当,显得像个傻瓜,或是因为过于尴尬或紧张而错失这次机会,但这些都没有发生,他表现得极其完美。他和总裁闲话家常,但依旧保持恰当的敬意;他表现出对公司的历史、使命和整体目标的充分了解,展现了自己的得体、睿智和谈吐有度;他的表达清晰而有条理;最重要的是,他在不经意间展露了自己的特长——他知道该在什么时候闭嘴和退让。这招很管用。不久总裁就告诉他的主管,她的部门里有一位“聪明睿智的年轻人,不妨稍加提携”。除了给他升职,她还有什么选择?
机会就是这样抓住的。你不可能把这种从天而降的时刻写进你的计划中。但如果机会真的来临,你要做到以下几点:
·识别机会;
·好好表现;
·保持冷静温和。
你要谨防自己有以下表现:
·反应不及——因为它稍纵即逝;
·惊慌失措;
·过度表现;
·过分激动,显得像个傻瓜。
试着将机会看作一个球,当它飞向你的时候,你只有一刹那的时间去抓住它。你没有时间迟疑、瞻前顾后、权衡利弊或优哉游哉。你要么一把抓住,要么永远错失。
花点时间回头看看自己曾经错失的那些机会——如果重来一次,你会怎么做?你会采取不一样的行动吗?你之前哪些地方做得不好?
试着将机会看作一个球,当它飞向你的时候,你只有一刹那的时间去抓住它。
法则34 活到老,学到老
我遇到过一个家伙,因为家境贫寒,年轻时无法依从自己的愿望求学深造。他在学校待到14岁,然后就进了职场,当了一辈子海关公务员,一步步做到中层管理人员的位置。在65岁退休那年,他认为自己终于攒到了足够的钱去追求他想要的教育,最后他获得了法学学位,通过培训,在70岁的高龄取得了律师资格。我们当中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像他这样(不考虑精力因素的话)?
当你观察孩子们学习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极其享受学习的过程。当然,如果让他们跟随沉闷的老师听从那些机械说教,他们也高兴不起来,可一旦他们被启发被鼓舞,他们会无比快乐。我们依然是孩提时期的那个头脑,虽然已经没那么灵光,但我们一样可以享受学习。如果停止了学习的脚步,我们的思维就会僵化,变成惹人厌的老顽固。如果不学习,你就不会进步;如果不进步,你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你要把学习当成一项终生的事业。我认识一位苏格兰的教师,他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宇航员,这和很多孩子一样。不同的是,他真的为此而努力,他没有让日常生活泯灭自己的热情,而是坚持梦想并付诸实践。
最终,他获得了一份奖学金,可以前往位于阿拉巴马州的美国太空和火箭研究中心进行为期一周的太空训练,包括失重练习和模拟发射。是不是太酷了!他还可以继续追逐梦想,把学到的知识再传递给他的学生,因为对他而言,生命就是一堂永不停止的课。
我们也可以像他一样。还记得小时候你对什么最感兴趣吗?或是想想那些让你着迷的新鲜事物。新技能的学习对你的工作至关重要,无论是一门新的外语还是一种新的计算机软件,任何形式的学习都会让你的视野自由、开阔,让你的思维得到锻炼,你的工作连同老板都会从中受益。所以,无论你感兴趣的是什么,坚持下去,把它当作目标,不断学习。
如果不学习,你就不会进步;如果不进步,你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第一时间更新《极简工作法则》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