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和肉体的联系与冲突

对于精神支配肉体还是肉体支配精神的问题,人们一直各执己见。许多哲学家也参与其中,他们将之看成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的问题。哲学家们为自己的观点摆出了上千条理由,但最终仍然没有结果。在这一问题上个体心理学也许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因为在个体心理学看来,我们关注的是肉体和精神的相互作用。身患重病的人也是有着精神和肉体两方面的,可是如果我们从错误的理论入手,病人便不会康复。所以我们的理论一定要有经验做后盾,且是能够经受住考验的经验。我们需要找到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并找到正确的入口。

个体心理学让这一问题变得简单化,它们不再是一个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问题。精神和肉体只不过是人生中的两种表现形式,在人的一生中它们缺一不可。我们只有从整体去了解它们两者的关系。生命在于运动,但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锻炼,因为在运动的背后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种子在土地中生根发芽后,就被固定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不可随便移动。所以,当我们发现原来植物同样具有某一种或几种精神时,会很吃惊。即使植物可以预知未来,然而却对它没有任何用处。比如,植物已经预料到:“一会儿将有人走过来,踩到我的身体。”这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因为即使预料到,结果仍然无法改变。

但是,人就可以将预料到的事情用于确定事物的发展方向上。这就告诉了我们人是有精神的。

“当然,你想好了,要不你不会这么做的。”(《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场)

精神因素的核心力量是有预知能力并指导自己的发展方向。

然而,能够说明长有两条腿的人都有精神或灵魂,是因为人能够对各种事物进行预测并确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就会明白精神对肉体的支配关系了,也就是说精神为运动指明了方向。但是我们始终要有一个固定的目标,反复来回的运动是没有用的。因为精神支配着运动,所以精神是主导因素。然而,肉体同样会反过来影响精神,因为运动的完成者是肉体。只有身体因素允许,精神才可以支配精神。比如,我们很想去月球,但是必须借助高科技的帮助才可以完成,否则只是空想。

人类的活动范围比其他动物要大得多,这里指的不仅仅是活动的方式(这一点从人手的动作中就可看出),对于环境的影响也很大。所以,我们可以预想,人类的大脑会越来越有预见性,人类奋斗的目的性也会越来越强,以改善他们在整个情境中的地位。

此外,在为了局部目标而进行局部动作的背后,我们还发现,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单一的、能包含一切部分运动的动作。如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寻求一种安全感,即克服所有困难并将自己从中解脱出来的感觉。为了达到即将完成的目标,所有的运动和表现都必须协调一致。就像我们即将达至最后的成功一样,激情会全面爆发并信心十足。

肉体也一样,它和努力也要合为一体。肉体在形成之初就开始向理想的状态发育了。比如,如果皮肤干裂,整个身体都会努力让其复原。不过这不是肉体的独自努力,精神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运动和卫生之类的知识已经证明,在精神的帮助下皮肤会复原得更快。

人的生命从始至终,精神和肉体的合作就在不断地进行着,他们就像一个相互的整体,不可分割。精神就像发动机一样,可以将人体的潜能全部激发出来,使身体变得强壮。我们的思想可以通过身体的动作、表情和行为来表现出来。人只要有动作,这个动作就是有意义的。人们的眼睛、舌头和脸部有了动作,使我们表现出各种表情,这正是心灵赋予我们的某种意义。那么心理学和精神科学所研究的到底是哪些问题?心理学的目的就是找出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所代表的意义,并探寻其最终目的,然后将这一目的和其他人的目的相比较。

我们的任何动作都是有目标的,而精神则将这种目标变得更加明确,它需要计算出我们要走的路,以及走哪条路会更加安全顺利。当然,这一过程中的错误也不可避免。一旦目标变得不确定或者方向歪曲,就不会发生动作。如果我们动动自己的双手,头脑中必定会反应出动的目的。但是头脑的选择也并非时时正确,如果选择错了,那就证明头脑中错以为这就是最正确的。所以,心理上的错误注定会出现行动上的错误。我们人人都在寻找安全的目标,可是安全到底在哪里呢?有些人在关键问题上出了错,思想的选择就会犯错,所以朝向了错误的方向。

当我们看到一个表情和征兆时,如果无法判断其所代表的含义,最好将其束之高阁、不去理睬。就拿偷盗来说,偷盗者会将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动作的目的:偷盗者想拥有更多的财富,越多越有安全感。所以,这一动作就是由贫穷或缺乏引起的。接下来我们就要对这个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产生匮乏的想法进行分析了。最后,我们要做这样的假设:如果他生活的环境得到改变,或者生活并不贫穷的时候,他还会偷盗吗?对于他的最终目的我们无须指责,可是我们已经明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正如我前边所述,人在四五岁之前就已经有了统一的思维和精神与肉体的合作。在这一时期,他有着遗传而来的素质和对周围环境的印象,并使这些东西适应他再高一层的追求。在六岁之前,他的人格已经定性,对于人生的意义、追求的目标、处事的态度、情感的秉性也已定型。这些在长大后也许会有变化,可是他首先要摒弃幼年时错误思维的导向。正是因为他的想法和行为是跟他对生活的认知相适应,所以如果他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他的新想法和新行为就必须和对生活的新认知相适应。

每个人对周围环境的印象,都是通过感觉器官来获得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一个人锻炼身体的方式中,看到他想从自己所在的环境中获取怎样的印象,以及其想达到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观察力和聆听力来了解其感兴趣的方面,并通过此对他进行了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是怎样用姿势训练自己的感知并让自己保留印象的。由此可见,姿势是极其重要的,每一个姿势都有着其特定的意义。

在原有的心理学定义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再添加一点东西,看是什么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思维上如此大的差异。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身体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形成的态度。身体如果不能去适应环境,达不到环境所提出的要求,就是使精神上的负担加重。正因为此,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在智力上总是比正常孩子发育得迟缓。他们的大脑更难使身体的动作协调一致。他们若想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就需要精力更加集中。所以,他们的精神负担会很重,容易变成自私自利的人。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过于关注自己的缺陷和行动受限,那么他自然就没有过多精力去关心别人了。他们认为不管是时间还是动作都会限制他去关心他人,所以长大之后情感就会淡漠,自然也就没有很好的合作能力了。

我们必须承认,身体上的缺陷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不便,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如果身体有缺陷的人精神上是积极向上的,他就会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难,这样他就会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照样可以取得巨大的成功。实际上,虽然有些孩子有先天的缺陷,但其取得的成就却远远大于正常儿童。比如,一个弱视的孩子会承受比普通孩子更多的压力,他看外面的世界要比其他孩子费劲得多。可是这就致使他更加关注视觉世界,让自己更努力地分清东西的色彩和形状。结果,其对于视觉方面的感觉反而优于正常的孩子,也会比他们更有欣赏力。所以,只要克服了精神上的障碍,身体的缺陷就不再是障碍,反而会成为一种有利的条件。

据我所知,很多画家和诗人都有着视觉方面的欠缺,可是他们却经过了独自训练,越过了缺陷的障碍,他们的视觉利用率远远超过正常人。这种补偿现象也许在左撇子孩子身上会更加显著。在家里或学校常常有人让他们刻意改掉用左手写字的坏习惯。他们用右手画画、写字当然不如左手灵活。可是如果他们通过大脑的支配让自己克服这些困难,右手同样会变得和左手一样灵活。事实确实如此。在现实中,很多左撇子的孩子画画和写字都比其他孩子漂亮得多,手工活也做得同样好。因为他们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有着做好事情的动力,然后加上自己的努力,就会转劣为优。

只有想将自己融入整体、不只关注自己的孩子,才会慢慢弥补自身的缺陷。那些一心想摆脱困难的孩子,肯定会落后于他人。只有他们心中有一个克服困难、努力争取的目标,才会有加倍的勇气。

这是关于兴趣和关注力的问题。如果他将目标定位于身体之外的其他方面,他们就会培养、训练自己达到指定的目标。他们也会认为困难是成功之路上必须清扫的阻碍。可是他们如果只将注意力放在自身的缺陷上,或者将自己的目标定为摆脱天生的缺陷,他们就无法取得成功。我们使笨手变得灵活的方法不是总想这只手要怎么办、这只手如果没有那么笨就好了、我可以不使用这只笨手,而是积极锻炼,让其变得更加灵活。这就需要我们的锻炼和实践了,并且要摆脱笨手带给我们的消极影响。如果一个孩子想去克服某项困难,肯定会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关注社会,关注他人,与他人合作。

我对患有肾管缺陷的家族的研究,可以作为遗传的缺陷被转变的事例。这些家庭的孩子们,有很多患有遗尿症,他们的缺陷很明显,肾脏、膀胱或脊柱分裂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并且,从腰部的痣和胎记中,我们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一缺陷。可是,我们并不能将这种疾病完全归于身体上的缺陷。患病的孩子并不是在器官的控制下生活的,他可以自己掌控自己的器官。比如,有些孩子晚上会尿床,可是白天却不会尿裤子。有时,这种毛病会随着环境的转变或父母关注力的下降而消失。如果患病孩子没有智力上的障碍,他不会总拿自己的缺陷去做一些不该做的事,因为遗尿症是可以克服的。

但是,大部分患病孩子是因为自己受到了外界的刺激,不想去克服,所以他们不能改掉自己的毛病。有经验的母亲会给他们一定的训练让其改掉这种毛病,然而经验不丰富的母亲却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做。有肾脏或者膀胱疾病的孩子在听到撒尿的字眼时,常常高度紧张。母亲也不该在孩子刚刚尿床的时候就去制止,当孩子知道别人总是关注他的这种行为时,就会产生厌烦心理。这样就会致使孩子不去接受相应的训练。

据德国一位社会学家统计:父母的职业与犯罪相关,其孩子犯罪率很高,比如法官、警察或狱警的孩子。教师的孩子学习却常常并不优秀,这有足够的事实可以证明。医生的孩子往往产生很多精神问题。牧师的孩子有很多会变为堕落分子。同样,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撒尿行为过于关注,就恰恰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会通过这种方式表明自己的意志。

尿床的事实也可以归结到另一件事上:我们是如何通过做梦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的。孩子在晚上常常梦到自己上厕所的行为,这样他就有了足够的借口去尿床。他们通过尿床常常可以达到很多目的:引起别人的注意,致使别人去做事,让别人时时刻刻以自己为焦点。这种方法有时也是对抗父母的一种方式。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尿床都可以说是一种创意:他们不是用嘴表达意愿,而是用膀胱。身体的缺陷为他们表达自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口。

以这种方法表达自己的孩子常常是因为受到了一些压力。比如,他们曾经很受关注,如今却被忽略了。或许在他的弟弟妹妹出生后,父母的关爱减少了。所以,他就急须吸引母亲的目光,他只想达到这一目的,却不管利用怎样的方法。这其实是在告诉母亲:“我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我仍然是一个孩子,我也需要别人的照顾。”

处于不同环境和身体有着其他缺陷的孩子也会有这样的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他们会用哭闹的声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些孩子会梦游或者做噩梦、掉到地上,或者说自己口渴并嚷着要喝水。其实这些孩子的心理是相同的。这些症状的发生,一部分来自于其所处的环境,一部分来自于他们的身体素质。

从以上事例我们看出了精神对肉体的影响。精神也有可能引起人的某种病症,并影响整个身体的发育。目前虽然我们并不能证明这种说法是绝对的,但是也有一些可以证明的事例。一个胆小的男孩子也许会造成身体发育的萎缩。他不注重自己身体的锻炼,或者说,他根本没有在意过自己的身体会发育成什么样。所以,他从来不积极锻炼身体。即使他看到外面有很多孩子都在锻炼,他却对此毫无感觉。那些喜欢锻炼的孩子的性格自然比这个胆小的孩子开朗豪放。

从以上的事例中我们看到:精神会影响身体的形态和发育,身体反过来也会影响到精神上的不足。由精神引起的身体不适的事情我们常常遇到,那是因为这个人还未找到一种可以克服身体障碍的方法。比如,人的内分泌腺在四五岁之前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腺体有不足之处,虽然不会对身体有强制作用,可是却总是被周围的环境、孩子的喜好、他们脑海中活跃的思想所左右。

情感的作用

我们称人随生活环境所做的改变为文化。我们的文化是精神促使肉体去产生行为的结果。精神促使我们去工作,又指导着我们身体的发育。最终我们会发现人的每一种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当然,精神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无所不能,要想克服困难还得有健康的身体作为保障。所以,精神就是这样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它要让身体免受疾病、死亡、伤痛、意外事故、衰竭的侵袭。我们感受快乐与痛苦、产生各种幻想、对事物的辨知能力,都有助于我们完成这一目标。

幻想和识别是预测未来的一种方式,不仅如此,它们还可以激发人的感知,使身体受它的支配。这样,个体的人生态度和奋斗目标就为感知规定了限制。感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对身体有着支配作用,但是对身体并没有依赖作用,它主要由个体的目标和人生态度所决定。

显然,一个人的行为不单单受人生态度的约束。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帮助,态度是不会产生行动的,还需要强制的方法。新的个体心理学认为:感知和人生态度是不矛盾的,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感知总是以目标为中心进行调整。所以,这一点已经超出了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范围。感知的根源也不能用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进行解释和预测。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虽然关注的是心理上的目标,但是必须以生理学为基础。比如,我们不会过于关注焦虑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影响,而是关注焦虑的目标。

据以上观点可知,焦虑产生的原因并不是压抑性欲和难产引起的后遗症。这样的说法简直荒唐。我们知道,那些习惯被母亲呵护、陪伴的孩子会发现,他们无论何种原因的焦虑都会引起母亲的注意,所以这就成为他们控制自己母亲的方式。据经验得知,发怒也可以有效地控制某人或某种局势。当我们认为身体或精神的特征都是来自遗传时,必须关注遗传在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好像是心理学研究的唯一对象。

从任何人身上我们都会发现,感知是朝着某一个方向发展的,并且他对人类实现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是快乐的忧伤的、勇敢的萎缩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总是相适应的,他们的表现方式和程度也和我们预料的几无差别。总是在经历了痛苦之后才有了优越感的人,不会因为这点成就而变得快乐。如果我们多加注意,就会发现感知也是可以被我们呼来喝去的。那些患有广场焦虑症的人,独自一人在家或者派遣别人去做事时,他的焦虑就会消失。神经官能症患者当感觉到自己不能指派任何人时,就会排斥生活中的任何方面。

情绪也和人生态度一样固定不变。比如,胆小的人总是胆小,虽然他们在有人保护的时候不会害怕,或者在弱势的人面前会变得气势强大,但内心的恐惧感仍不会消失。在他的房间里可能会有三层防盗锁、几只看门狗和几个报警器,却依然吹嘘自己如何勇敢。本来不会有人认为他是胆小怕事的,但是他过于谨慎的行动已经告诉了人们他的焦虑。

性欲和恋爱也与此相似。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有了性的目标,就会产生性的感知力。在他的脑海中,除了认定的性目标,对其他人均无兴趣,由此他的性器官也会产生相应的感觉。可是当这种感觉消失或者不再正常时,他就会出现阳痿、早泄、性冷淡甚至变态等症状。这足以表明他不想放弃那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这些往往是由于不正确的优越感和人生态度造就的。在这样的事例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他们不去体恤对方,却一直在乞求着对方为自己着想。他们不但没有社会情感,他们的勇气也不足,人生态度同样有误。

我有这样一个病人,他是家中的次子,他被自己内心的负罪感深深地折磨着。在他的父亲和哥哥眼中,他对诚实极为注重。在七岁那年,有一次他让哥哥代替他做作业,然而他却向老师撒谎,说那是自己做的。这件事带给他的负罪感一直缠绕了他三年。后来,他终于鼓足勇气向老师说明了一切,而老师却付之一笑。然后,他又哭泣着向父亲诉说了这件事。父亲没有表现出毫不在意的表情,而是对他夸奖了一番,并为有这样诚实的孩子而感到骄傲。但即使得到了父亲的原谅,他的内心仍没有平静下来。从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孩子因为犯了一个微不足道的错误却如此自责,只不过是想证明自己是一个真正诚实的孩子。家庭中高尚的道德观念使他在品质方面比他人优秀。因为他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成绩都比不上哥哥,所以就想通过其他方法获得别人的赞同。

后来,他又因为自己染上了其他坏习惯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他常常手淫,并且在考试中作弊的毛病也一直没有改掉。每次考试过后,他的负罪感就会加深一层。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的这些毛病就越来越难改。他的内心是脆弱的,所以压力也比他的哥哥大很多。只要他在某一方面上的成就比不上哥哥,就会为自己找各种理由。在离开学校后,他想去工作,可是由于内心的负罪感一直折磨着他,他整天在乞求上天的宽恕。就这样,他连工作的时间都占用了。

如今,他的精神已经极度不正常,所以不得不来到精神病医院。医生们都对他束手无策。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他的身体却开始转好了。他将要出院的时候,医院告诉他,如果有什么不适可以再次来医院复诊。之后,他却面对着所有的教徒跪下,哭喊道:“我的罪孽太过深重了!”他的内心再一次变得无比脆弱,所以,他又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才回到家中。有一天,他竟然一丝不挂地出现在了餐厅里。因为他的身材的确很好,这一点足以比得过他的哥哥和其他人。

他的负罪感可以让他变得更加诚实,也可以让他努力发挥自己的优点。可是,他的发展方向却出现了错误。他不想考试、不想工作,都证明了他是一个胆小怕事又不自信的人。并且他的任何一种精神病症都表明他极为害怕失败。他在教徒面前的行为和裸体进入餐厅的行为,都表示他可以不顾一切地获取优势。他的人生态度引导着他行为的发生,而他的感知又和他的目的是一致的。

还有一种我们较为熟悉的行为可以证明精神对身体的影响,它能够引起身体短暂的表现而不是固定的特质。实际上,我们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通过身体表达出来的。人的感情往往通过自身的动作表达出来,比如某种姿势、态度、表情和四肢的摆动。人体内的器官同样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比如,人的脸是红润还是苍白,这就是血液循环的变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肢体语言,而他们的肢体语言也都是可以通过愤怒、焦虑、疼痛或其他感情来表现出来的。

当人遇到恐惧的事情时,就会出现很多不同的反应:头发竖起、心跳加速、冒冷汗、呼吸紧促、声音嘶哑、浑身颤抖、动作僵硬等。有时,它也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比如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等。情绪的变化有时会影响到人的膀胱,有时则会影响到人的性器官。很多人在遇到考试的时候就会出现性亢奋,我们应该知道,有很多人在犯罪之后常常去找女人发泄一番。在医学界,我们将性欲和焦虑看成同胞兄弟,但是有的人则认为两者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的观点都是从主观出发,由经验得来的。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之间有联系;对于其他人则没有任何关系。这些反应因人而异。

研究发现,这些反应和遗传有着一定的联系。从中我们也可看出一个家族的弱点和特征。在特定的情境下,同一家族的人常常表现出相似的表情或行为。但是,最有意思的还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情绪来观察大脑是如何对身体进行支配的。

情感以及他在身体上的表现,可以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样对环境的好坏作出判断的。比如,一个人在生气的时候,总是想极力克服这种情绪。这时他最好采用攻击、指责、谩骂他人的方式进行发泄。生气也会使我们的器官受到影响,它会将各个器官都调动起来并使之变得紧张。有些人生气就会胃疼、脸涨得通红、血流加快、头脑混乱。一般情况下,人在压制怒火或受到羞辱后易犯头疼,而有些人则会引发三叉神经疼或癫痫。

对于精神影响身体的具体原理和方式,人们还从未作过全面探索,我们对这些同样也不可能完全理解。精神紧张时自主神经系统和非自主神经系统都会受到影响。精神一紧张,自主神经就会主动上前“帮忙”,之后就会作出某些动作,比如敲桌子、咬嘴唇、撕纸等。当人受到威胁的时候也会出现像咬铅笔、啃指甲等行为。在陌生人面前脸红、颤抖或肌肉紧张都是一样的道理,也是焦虑和紧张的原因。在非自主神经的作用下,这种紧张就会传遍全身。所以,任何感情的出现,都会导致紧张的状态。但是,这种紧张不会像我们所列举得那么明显,因为在事例中提到的仅仅是由神经紧张引起的明显的身体状况。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还会发现,人在表达任何一种情感的时候,都会调动身体的每一部分,并且这是精神和肉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精神和肉体的相互作用对于我们来说极为重要,因为它是我们关注的整体的一部分。

从以上的证据中我们发现: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会对身体的发育造成持续性的影响。事实确实如此,孩子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在早期就有了整体的模式,如果你经验丰富,在此时你就可以预测到他们以后的发展状况。人的态度会在他的体格中显现出来。勇敢的人往往是体型较大,肌肉结实,站姿挺拔的。他的生活方式和情绪也会对他的身体造成影响,也许这也是肌肉健美的原因。勇敢的人连表情都与众不同,他们的外表甚至骨骼都是与人大不相同的。

如今,我们已经确信精神对大脑有着影响作用。病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大脑的左半球受到了损伤,从而丧失了阅读和书写能力,那么大脑的其他部分会通过训练来弥补这一缺陷,从而使其功能变得正常。在中风者的身上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形,他们要想使他们大脑受损的部分修补好几乎不可能,可是大脑的其他部分会对它进行补充,使丧失的功能重新获得。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个体心理学是可以应用于教育方面的。如果精神对大脑的影响如此大,如果大脑仅是一个工具(即使是极为重要的工具,也仍然是一个工具),我们就可以寻找开发和改进这个工具的方法。那些脑病患者都不想甘受疾病的折磨,他们会训练大脑的其他部分,使大脑更加适应生活。

比如,当我们定位目标的方向出现错误的时候,精神就不会与大脑很好地合作,也不会帮助行事。所以,我们发现很多欠缺合作精神的孩子,在长大后,智力和理解力的开发程度不够。从他们成年后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四五岁时对生活的认知,还有他们对人生态度和世界观的看法,从中我们就可以找到他们生活中的障碍并帮其克服。个体心理学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起步。

身心的不同特征

精神表现和肉体表现之间存在一种恒定的关系,已经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但是却没有人想找出两者之间的连带或因果关系。比如,克雷奇默(Kretchmer)就曾说过通过人的体貌特征研究一个人的精神和情感特征的方法。他以明显的差别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就像矮胖型的人都是圆脸、短鼻子、肥胖,就像莎士比亚在《恺撒大帝》中的描述一样:

“我愿我的周围都是胖子相伴,他们肥头大耳,能吃能睡。”(《恺撒大帝》第一幕第二场)

克雷奇默将人的体型和精神联系在一起,但是这样联系的原因他却没有提到。在现实中,这种人并不会受到人们的轻视,我们也可以接受他们的相貌。他们也会觉得自己和常人一样。他们力气大,有自信,心平气和,即使与人打斗也毫不畏惧。但是,他们不必认为别人都是他的敌人,也不必认为生活中充满了敌意。心理学中的一个派别称这类人为外向型人,可是没有说出原因。我们说他们外向,也许是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而感到苦恼。

在克雷奇默的描述中,还有一种精神分裂型的人。他们不是长得很小就是长得很高;他们的鼻子很长,脑袋很尖。这种人常常不爱言谈,性格内向,只要受到了精神上的刺激,就极易患上精神分裂症。《恺撒大帝》中也有对这种人的描述:

“看卡修斯那副面黄肌瘦的模样,他心思很重,是个危险的人。”(《恺撒大帝》第一幕第二场)

也许正是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让这些人变得越来越关注自我,从而越来越悲观和内向。他们也许想得到别人的关注,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度不够时,便会变成尖刻多疑的人。其实,正如克雷奇默所说,精神分裂症型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特征,那些混合型的人或者矮胖的人中也会有。如果是因为环境的作用,使他们变得畏畏缩缩,丧失自信,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任何一个孩子如果总是被人捉弄,也会变得自信不足,甚至变成神经病病人。

在长期的经验中,我们看到了人与人合作的程度。因为我们不知道人与人之间可以合作到何种程度,所以一直在摸索中寻求答案。在生活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也已经感受到了在纷杂的世界中为自己定位的必要性。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在那些重大的历史变革之前,人们的思想已经对此有所意识,并努力去促使它成功。这种努力是一种本能的表现,所以错误就在所难免。那些行为古怪、长相丑陋的人总是不受欢迎的。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感觉和这样的人合作很困难。其实这种思想并不正确,也许是因为有的人有过合作失败的经验才这样认为的。如今,我们仍没有找到与这种人合作的最佳方法。因此,他们的缺陷常常被我们夸大,他们本人自然也就因为缺陷而成为众人排斥的对象。

现在我们对以上的观点进行总结。在四五岁的时候,孩子的奋斗目标便开始统一,精神和肉体的关系也变得紧密起来。孩子的人生态度已经基本形成,其情感世界、身体上的行为特征也随之产生。这种人生态度决定了具体的社会合作程度,从中我们可以对此人加以了解。比如,失败的人合作能力差,这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如今我们可以给心理学再下一个定义:它为了了解一个人合作的缺失程度。精神是一个整体,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会贯穿他的一生,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也会和人生态度一致。如果我们看到某些情感出现了问题并且违反了自身的利益,你也总是很难去改变,因为这是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只有改变了人生态度,才会使情感得到变化。

在此,个体心理学为我们的教育和治疗提供了一个启示。我们不能对于某一个病人或者某一种性格的人进行单独治疗。我们必须了解这个人在对人生进行选择时的错误思想、对人生的错误解读、自身的经历、他对周围环境的错误看法等。这才是心理学真正要研究的东西。而有些事并不是我们要研究的东西,比如,用针扎一下他们,看他能跳起多高;用手去挠他,看他笑得有多响。实际上,这种做法很普遍,这么做只能表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最多也只是说明他在某一层面上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

心理学中一个永远值得研究的话题是人生态度问题,而其他课题的心理学研究的则是生理学或生物学的问题。这样的说法对于那些研究刺激与反应、精神的创伤和感情经历的缘由、遗传对人的作用的人来说非常适合。但是个体心理学研究的只是人的精神问题。我们了解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只不过是想了解他们的目标、奋斗的方向和对待人生问题的态度。如今,我们理解一个人的最佳方法就是看他的合作能力如何。

第一时间更新《自卑与超越》最新章节。

相关阅读

埃及神话

平奇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

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

公园生活

吉田修一

再见,吾爱

钱德勒

十二个圣诞故事

珍妮特·温特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