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特点

有关青春期的书籍被图书馆大量收藏,且几乎所有的书籍都认为青春期是形成个人性格的关键时期。青春期的确有一些危险存在,但是如果说这种危险可以改变人的性格则根据不足。孩子在青春期的成长中要面对新环境,迎接新问题,生活好像离自己越来越近,一直隐藏的错误人生态度也逐渐暴露。虽然在之前这些错误也会被经验丰富的人看穿,然而,随着青春期来临,错误会更加明显,此时就再不能熟视无睹了。

心理方面的特征

青春期对每个孩子而言,最主要的就是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如果我们真正能够使他相信这是水到渠成之事,就可以减轻其很多压力。如果非要迫切证明自己的成熟,他们就会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意图强烈地表现出来。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表现出一些不同的行为——想自立、与成人平等的性格、成熟的气质。他们的这种行为往往是由于他们对“长大”的理解决定的。如果在他们心中“长大”就是不受约束,他们就会为所欲为。并且这是青春期的一个常见现象。还有很多孩子还会学着抽烟、喝酒、骂人或夜不归宿。有的人会与父母为敌,致使父母对自己一向顺从的孩子感到疑惑。其实并非孩子对父母有了另一种态度,而是在孩子心中一直在和父母作对,只是在他们有对抗能力的时候才表现出来。平时经常被父亲训斥和打骂的男孩,看似很顺从,其实内心一直在叛逆,他正在等待报复的机会,等到他以为自己有能力对抗的时候,就会公然与父亲作对,甚至离家出走。

一般来说,青春期的孩子会获得更大的自由。父母会认为他们已经长大,不再过分管束。如果父母继续强制管理,他们就会设法脱离控制。父母想让孩子知道他们还小,可是孩子却一再表明自己已经长大。这样就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叛逆心理,即我们所说的“青春期反叛”。

身体方面的特征

青春期的时间跨度我们尚无法严格界定,大多数孩子是从14岁左右开始,一直到20岁,然而也有少数是从十一二岁就开始了。此时,孩子的身体会有较大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发育的不协调。比如,他们的身体和手脚都比之前要大,身体不再机灵。这时就需要他们增加运动量,让其更加协调。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他们受到了别人的嘲笑或指责,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天生笨拙的人。如果一个孩子因为动作僵硬被人耻笑,就会变得笨手笨脚。

在孩子的发育过程中,内分泌腺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虽然这种内分泌腺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具有,但是进入青春期后,它们开始变得异常活跃,分泌越来越多,从而带动了第二特征出现:男孩长出胡须,声音变粗;女孩变得丰满,更接近成熟女性。可是这些事往往让孩子们不安和恐惧。

自我挑战

如果孩子还没有作好准备应对成年生活的到来,当遇到友情、爱情和事业的问题时,他们就会变得不知所措。他们认为自己根本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于是变得胆小怕事,不敢面对,只想独自紧闭。在工作方面,他会认为自己不会有任何成就,因为他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在爱情和婚姻上,他会害怕与异性相处甚至相见。在与人交谈时,他们会脸红,说话结巴,不能流利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他就会日渐绝望。

这种人属于极端案例中的一种,他们面对人生的问题时根本无法应对,他们的行为也不会被众人所理解。他不看别人,不与人交谈,也不听别人的谈话;他不工作,不学习;只想隐退到一个自己想象的理想社会中,做一些令人作呕的自慰行为。这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症状,但是这也只是一个错误。如果这时我们指出他的错误之处,并对他进行鼓励,让他走上正确的道路,他的病就会痊愈。但是,这个问题并不容易解决,因为我们必须以科学的视角去分析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必须把他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问题一一改正。

青春期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在人生的三大问题上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训。如果孩子对未来没有自信,必定会选择最便捷简单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往往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此时,如果我们采用批评、施压或警告的方法,他就越会觉得自己不能自拔。我们越想让他前进,他们就越向后退。此时除了鼓励之外,任何方法都是不起作用的,甚至还会有相反的效果。他们失望、悲观和恐惧的心灵注定他们无法自己独立向上发展。

青春期问题

被溺爱的孩子

据我所知,在家中被宠坏的孩子,青春期的问题会越发严重。这一点我们很容易理解:那些事事由父母承担的孩子,很难独自肩负起成人的责任。不管在哪里,他都想成为众人的焦点,但是随着慢慢长大,他们就会感觉到自己不再是受人关注的对象,所以他们觉得被生活所欺骗,让他们变得如此惨败。他们在自己内心的温馨世界中成长,认为周围的世界都是冷漠无情的。

沉溺于童年

在这一时期,有些人仍沉溺于幼年的幻想之中,他们会装嫩扮稚,用儿童腔调说话,甚至和更小的孩子玩耍。但多数人还是想让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成人的风范。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他们就会亦步亦趋地模仿大人:如学那些多金男人挥霍奢侈,并且开始招蜂引蝶,喜欢制造各种风流韵事。

轻微犯罪

在那些不易处理的案件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当一个孩子还没弄懂怎样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就开始肆意而为,从而导致了犯罪。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所做的某些坏事没有被发现,并且认为自己聪明到不会让别人发现。在出现生活问题时,尤其是在经济拮据之时,他们往往会产生犯罪的念头或行为,这是他们逃避生活的唯一捷径。所以,少年犯罪都是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此时,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而是在较大的压力下,积聚在儿童时期的某种激流被激发出来。

神经官能症

那些不爱交际、比较内向的孩子,总是爱患上神经官能症,这样的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并且为自己的种种作为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这同样是他们逃避生活的一种方法。很多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表现出了神经官能症或精神失常的一些症状。当一个人在社会中遇上了麻烦却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就会患上神经官能症,从而导致精神方面产生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在青春期会异常敏感,它会刺激所有的器官,也会影响所有的神经。这种身体的不适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那些病人的借口。所以,这种人常常在心中认为,因为自己身体欠佳,所以可以不对任何事负责。这样就将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全部表现了出来。

那些神经官能症病人总是说自己想做好每一件事,说自己愿意承担人生的责任,说自己可以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可是一旦问题摆在面前,他们就会将自己之前的想法一推了之,转而拿病情作为搪塞的理由。这样就好像在告诉别人:“我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是很无奈,我有心无力。”在这一点上,它和罪犯大大相反。罪犯是将自己的恶意统统暴露,也没有责任感的认识。可是,我们很难区分到底哪种人最无法感受到人生的幸福:神经官能症患者,他们的思想不坏,可是行为恶劣,不为他人着想,且不愿与人合作;罪犯,思想恶劣,但是还稍微有些责任感,并且精神受它的痛苦折磨。

神经官能症患者自称做事情想精益求精,同时明白需要担负社会责任以及正视人生问题。但一旦问题降临,这一人生准则立刻被他们抛至九霄云外,而神经官能症,正是他们的救命稻草。他的人生态度好像是:“我也想全力以赴解决问题,但不幸我实在无能为力。”这一点他不同于罪犯。罪犯通常恶意尽露,社会责任麻木不仁。因此难以判定,最危及人类幸福的,到底是哪种情况:神经官能症患者往往意图好但行为恶劣自私,从而妨碍与他人的合作;而罪犯,虽然对他人充满敌意,依稀残存的社会责任感却在痛苦中压抑。

与预期相悖

当孩子进入青春发育期,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一些事情开始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很多以前学习很好的孩子成绩开始下降,那些资质平平的孩子学习成绩反而开始超过他们,且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这种现象并非与之前大大相反。也许那些学习不错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害怕自己的学业不如别人,这时如果有别人的肯定和赞扬,他们就仍可以继续维持好的成绩,但是如果让他自己担起学习的重任,他们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勇气不足。有的孩子则因为青春期的自由变得信心十足,他们憧憬着一条美好的大道,通向光明的未来,他们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新的想法和计划。他们有了更强的创造力,对各方面的感觉也更加敏感,对事物充满了激情。这些孩子是坚毅勇敢的,他们并不畏惧自立带来的困难和风险,他们会在困难面前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渴望赞赏与认同

那些在家中自认为被人忽视的孩子,如果与人建立了友谊,就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他们会不断寻求这种称赞。如果男孩子表现出这种情形,将是很危险的。如果是女孩,她们会失去自信,在她们看来,只有得到别人的称赞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她们很容易对那些大献殷勤的男人投怀送抱。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事例,有些女孩在家中不受父母的宠爱,往往很早就有了性行为,这样做不仅表明自己已经长大,更表现了她们的爱慕虚荣,她认为这样可以赢得别人的关注和赞许。

有这样一个女孩,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中。她有一个酷爱生病的哥哥,所以,母亲的心思基本上都投到了哥哥身上,在无意中就对她有些忽视。更为不幸的是,在她童年时期,父亲也得了病,这样母亲就更没有时间去照顾她了。

所以,这个女孩一直在寻求一种被人呵护的感觉,因为在家里她从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后来,她父亲的病总算好了,可是母亲又为她生下了一个妹妹,由此,妹妹自然而然就成了母亲的焦点。所以,在这个女孩看来,她是家里最不受关注的人。但是她却一直做得很好,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因为成绩优异,家人顺理成章地一直让她继续着学业,于是将她送入了高中。高中的老师并不知道她的情况,她也因接受不了新学校的教学方法,成绩开始一路下滑。所以,老师的批评也就在所难免,于是她变得很失落。她想得到别人的赞扬,可是不管在家里还是学校,没有人去赞扬她,她又有什么希望呢?

于是,她开始寻找喜欢自己的男人。在与一个男人相处了几次之后,她就离开了家,和男人过起了同居的生活。在和男人同居的两周时间里,她的家人异常焦急,一直在找她。结果正如我们所想的,她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于是她开始懊悔自己陷入了这样一段感情中。

后来,她想到了自杀,于是,她给家里寄去了一封信,写道:“我已经吃了毒药,但是你们不用担心,因为我很高兴。”其实,她并没有这样做,因为她心里很清楚,父母仍然爱着她,她还可以赢得他们的关注。所以她没有做傻事,只想让母亲来找她,然后带她回家。假如当初女孩明白自己的一切行动只不过是想得到他人的欣赏,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事情发生了。如果在高中时期,老师对她的了解较多,也许也不至于出现现在的这种情形。高中之前女孩的成绩一直很优异,如果她的高中老师知道她是一个对成绩极为关注的人,也许并不会采取之前的方法,也就不会让她对生活失去希望。

还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对性格软弱的父母很希望以后生下一个男孩,可不幸的是,他们却有了一个女儿。由于父母有着男尊女卑的陈旧观念,所以他们并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这就注定了孩子在这个家庭中不会得到应有的关爱。并且,她常常听到母亲这样对父亲说:“这个孩子没有一点讨人喜欢的地方,长大后也不会受人欢迎的。”或者:“如果她长大了,我们要怎么办呢?”十多年的时间里,她一直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有一次,她发现了母亲的一位朋友写给母亲的信,说不要总为有一个女儿而悲伤,她还年轻,以后还可以再要男孩的。

我们可以想到女孩看到信后的心情。几个月之后,她去乡下看望自己的叔叔,在那里,她结识了一个有些呆傻的男孩,并和他谈起了恋爱。她对男孩付出了很多,后来,男孩离开了她,致使她异常痛苦。后来,她患上了焦虑性神经官能症,从不敢一个人出门,于是她找到了我。当因为性别她不能得到家人的关注时,她就开始转向其他的办法。她用自己的痛苦来折磨着家人,赢得他们的关注。她总是哭闹,还常常说自己要自杀,并以此来威胁家人。我们想帮助女孩认识到自己的处境,也想让她明白在青春期她过度重视了自己之前的思想——一直被别人忽视,可是我们很难做到。

青少年性心理健康

两性关系常常被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们夸大或过度在意。他们想以此证明自己已经不再幼稚,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比如,一个女孩与母亲发生了争吵,她总是感觉母亲对她管束太多。此时,她就有可能随便找一个男人与之发生性关系,以此来表示对母亲的叛逆。母亲会不会知道此事并不是她要考虑的,尤其是当母亲发觉后并为之不安时,她才达到了真正的目的。所以,我经常看到一些女孩子们和母亲吵架后跑出来发泄,和他遇到的第一个男人发生性关系。这些孩子平时表现得很乖,家教也不错,我们几乎不敢相信她们会有这样的行为。然而,错误也不能全归于女孩身上,只不过是思想上的误解:她们认为自己被家人忽视,低人一头,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她的优势。

男性倾慕

很多在家庭中被宠爱的女孩很难适应自己做女人的角色,因为有一种思想占据了她们的脑海,认为女性总比不上男性强势,所以这就致使女孩不想让自己转变为女人,我将这种思想称为“男性倾向”。女孩对于“男性倾向”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她们会躲避或讨厌男性;有时她们则喜欢和男性交往,可是与男性在一起的时候又往往表现出自己的拘谨。她们不敢主动接近男性,也不想参加有男性出现的各种聚会,并且当听到关于性的话题她们就会变得不安。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虽然嘴上也说自己想步入婚姻,可是却从来不接触男性,也不去和男性交往。

处在青春期的女孩子们,也许对女性角色的反感更加强烈。所以,此时她们常常去做一些类似男孩的行为,比如抽烟、喝酒、骂人、打架、广交“朋友”、放纵自我等,她们总认为这样才会引起男孩的兴趣。

如果以上行为还不能足以表达她们对女性的反感,就会让自己发展成同性恋、卖身或者进行不合常理的性行为。几乎所有的妓女都有“不悦”的童年(其实有的只是自己的想象,并非事实),她们认为无人关心重视自己,先天条件就不如人,永远不会得到男性的疼爱。到如今,我们对于她们为什么看轻自己,为什么自暴自弃,为什么对自己的身体和性行为毫不负责也就有所了解了。其实并非只有青春期才有这种对女性角色的反感,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同样如此,虽然她们没有这么做的必要和机会,但是这种思想确实已经在她们的脑海中了。

并非只有女孩才对男性有崇拜之情,那些认为男性过于高尚的男孩子们也都高估了男性的强势,并且常常产生这样的疑问:我长大后会不会成为阳刚气十足的男人?我们的文化也同样为那些崇尚阳刚的男孩子们带来了困惑,尤其是他们不能把握自己是否可以成功地转变为男性时。不少孩子到几岁之后,还有些弄不明白,自己的性别以后会不会得到转变。所以,在孩子两岁的时候,你要明确地告诉他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这是极其重要的。

长相有些像女孩的男孩子总会度过一段痛苦的时光,因为别人总是不能立马分辨出他的具体性别,有时家人或朋友也会这样说:“你原本就应该是一个女孩子。”此时,孩子会认为这是自己先天的一种缺陷,甚至对以后的婚姻和生活造成影响。这种不确定的性别也许会让男孩对女孩的行为进行一些模仿,使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女孩子。他们会像戏剧中的表演者一样让自己涂脂抹粉,搔首弄姿,任性而为。

成长期

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对异性的基本看法。这种性的驱动力在几周大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但是在它没到释放的时候,我们无须去触动这种驱动力,所以这时他们的表现都是极其自然的,我们无须感到惊讶。比如,孩子在一岁之前,他们也许会观察或抚摸自己的身体,为此我们不用太担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不再关注自己的身体,而去关注周围的环境。

如果他们的这种行为总是发生,那就要另想办法了。这时,我们可以这样判断:孩子的这种举动并不是性的驱使,而是他想利用这种方法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比如,他触摸自己的时候看到父母很担忧,容易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所以他就常常利用这种方法吸引父母的目光。但是当他们的这种行为并不为他人所关注时,他就不会再继续了。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抚摸或亲吻是表达爱和关心的一种方法,但是不要去碰触孩子的敏感部位以免引起不正常的反应。所以在抚摸孩子的身体时,要多加小心。此外,有些孩子甚至成人会提到,在父亲的书房中发现了一些色情或露骨的图片,从而引起了某种情感。所以,如果不想让孩子产生我之前所讲的问题,就要避免让他们看这些色情图片或影片,不要引起他们的性欲望。

我在之前还提到了另一种刺激性欲望的方法:常常给孩子讲不合时宜的或超出他接受范围的性知识。有些年轻人疯狂地苛求性知识,他们怕自己长大后因为对这方面知识的缺乏而陷入险境。到那时如果我们观望周围的人,就会发现,这种险境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等孩子真正想知道这些事情的时候才是告诉他的最好时机。即使孩子不说出口,细心的父母也应该可以觉察得到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很亲密,他们定会主动向父母提出自己的疑惑,但是父母的解释必须是简单易懂的。

此外,父母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度亲密。如果可以的话,孩子和父母需要分床而睡,甚至分屋而睡。最好的办法是,女孩不要和自己的哥哥弟弟共用一个卧室。父母应该细心观察孩子的生长发育,不能过于粗心。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性格,就永不会知道孩子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在人的一生中,常常会经历一些人生的转折点,这些转折点对我们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比如,青春期,这是一个被人们公认的不寻常发育期,虽然这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其实,更年期也与此相似。然而,这些阶段只是人生中很短暂的转折,它不会让我们有太大的变化,也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重要的是,人们想在这个阶段获得什么,这个阶段会有怎样的意义,以及面对这一阶段的态度。

孩子刚刚步入青春期,常常会感到惊恐和害怕,他们的行为也会异常诡异。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青春期带来的身体变化并不被孩子们过度重视,反而是社会赋予他们的某种责任使他们变得开始担心。比如,有些人认为青春期是一切生活的终止,之后,他们就不再有价值和尊严,不再有合作和奉献,不再被人需要。所以,青春期问题正是这样一种情感的延续。

如果一个孩子已经把自己看成社会中的一分子,并且知道为社会奉献的意义,尤其是他可以用很平和的心态和异性结为朋友,那么青春期只不过是他为自己长大、计划未来所作的准备。如果他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就会对环境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必定会在青春期面前变得不知如何是好。此时,在别人的施压之下,他也许会去完成某事;但是如果让他独立去做,他就有些不知所措,结果注定会失败。这样的人已经习惯了被人指使,一旦自由了,便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第一时间更新《自卑与超越》最新章节。

相关阅读

自私的基因

理查德·道金斯

阳光劫匪日常与袭击

伊坂幸太郎

羔羊的盛宴

米泽穗信

米娜的行进

小川洋子

极简主义改变了我

乔舒亚・贝克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