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个体与社会群体
增进合作
与同胞建立共同的友谊,是我们人类最初的愿望之一。正是因为有了朋友之间的相互关心,我们人类才得以发展。在一个家庭中,相互的关心爱护更是必不可少的。纵观历史,不管哪朝哪代,我们都会看到一个大家族相亲相爱的情景。即使原始社会亦是如此,他们同样会用统一的标志将同族人召集在一起,建立互助互爱的关系。
宗教的角色
宗教信仰的雏形应该就是图腾崇拜。有的部落会把蜥蜴当作图腾,而有的部落则可能把公牛或蟒蛇当作图腾。有共同图腾崇拜的人会联合在一起共同合作,他们也会将其中的成员都看成自己的同胞。在原始部落中,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让人类之间保持共同协作。每逢原始宗教的祭祀日,有着共同图腾崇拜的人就会聚到一起,讨论今年的收获以及预防外敌和自然灾害的方法。
当时的婚姻被认为是一件关系整个部落利益的事情。每个男人都要按照部落的规则,在部落外寻找结婚对象。即使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婚姻也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全人类都共同参与的事情。婚后,双方都要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是社会赋予他们的义务。并且社会还希望他们生出健康的孩子,然后共同抚养。所以,全人类对婚姻的态度一贯都是支持。虽然在我们看来,原始社会中用图腾、风俗和一些制度去约束婚姻是十分荒谬的,但是我们并不能低估婚姻在那时的作用,其为人类之间的合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基督教中,有一条重要的法则:“爱你的邻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类为了同类之间的合作所做的努力。有趣的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种观点也是很有价值的。一个被过分宠爱的孩子也许会问:“为什么我要爱我的邻居?我的邻居爱我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合作精神的缺乏和自私自利精神的主导。那些对他人冷漠的人,往往会遇到人生中最难解的问题,也会最大地伤害到他人的利益。这一类人最终往往都是失败者。很多宗教或团体都有自己倡导合作的方法,我对那些将合作当作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的人表示深深的敬意。争吵、批判或贬低对方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还搞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真理,因为有无数条道路可以让人类达成合作的愿望,然而哪条是最合适的,我却不敢肯定。
政治运动和社会活动
我们都知道,世上的政治制度多种多样,但是无论哪种制度,无论由谁执政,若缺少了合作精神,都不会有所作为。所有的政客都会把促进人类发展当作最终目标,人类进步从某一方面来说便是让人类具有更高的合作精神。我们总是无法得知到底哪个政党会带我们走向合作的更高层次,因为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同,所用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如果一个政党可以让党内成员合作得更好,我们就可以认定它是好的。对于社会上那些不同的活动,我们也总是这样去判断。如果这些活动的参与者,目的只是让他们的孩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让他们有更强的责任感,并尊重自己国家的文化和传统,且按照自己认为最理想的方式去改变或修订法律,那么他们的努力就是有益的。阶级运动同样是以促进人类发展为目的,同样是团体的合作运动,我们不应片面地去反对。
所以,我们判断阶级活动是否进步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会促进人类的发展和人类的合作。促进合作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些方法也许并非正大光明,但是只要其目的是促进人类合作,我们就不应该因为方法不正确而加以排斥。
兴趣缺失与沟通障碍
利己主义
我们坚决反对某些人自私自利的态度。无论对个人还是集体来说,这种人都会起到一种阻碍作用。只有和周围的人互助互爱,才能促使人类向前发展。与人交流的方式首先就是要说话、读书、写字,而语言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人们交流的产物。相互理解是人类之间的事而非个人之事。理解的内涵即通过与人分享的方式去弄懂其中的含义。
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一直以追求自身利益为目标,只想让自己得到发展。在他们眼中,人生存的意义就是为了谋求个人利益。但是,这种观点却不被大多数人接受。所以,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人根本不能很好地和周围的人沟通。当我们遇到这种只想到自己利益的人,定会在他们脸上寻找到鄙夷和迷茫的表情,就像在罪犯和精神病人脸上发现的一样。他们从不会用眼神与人交流,甚至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也与常人不同。这样的人往往对周围的人嗤之以鼻,他们从不关注对方的表情和眼神,而是将目光移向他处。
精神障碍
在与神经官能症病人沟通的时候,我们就常常遇到此类问题。这种人很难与他人沟通交流,其主要原因是对他人没有任何兴趣。所以,他们常常会出现一些强迫的症状,比如脸红、结巴、阳痿、早泄等等。
自闭症发展到最严重的程度就会成为精神病。对于精神病患者而言,如果在他人的帮助下能够让他对别人产生兴趣,那么也并非无法治愈。只是这种病人和单一的自闭症患者而言,内心更疏远社会而已,此时可能只有选择自杀的人能够与之相比。所以,治愈这种病是难上加难。我们首先要让病人和我们合作,而要做到这样,就只能依靠我们的善良和仁慈之心加以耐心引导了。我曾被邀请去治疗一个患病八年的精神分裂症女孩,她从第七年开始才被送进精神病医院。那时的她已经接近疯狂状态,她学狗狂叫,到处吐口水,扯自己的衣服,曾经还想将手帕吞进肚子,从她的状态中可以知道她几乎没有了对任何人的兴趣。在她的心里,母亲待她就像一条狗一样,所以她只想当一条狗,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她的行为似乎在说:“越接触你们这些人,我就越想让自己成为一条狗。”我和她聊天一直聊了八天,可是她一个字都没有说。我仍在继续和她谈心,直到一个月之后,她才说出了一些混乱不清、常人不能理解的话语。我对她的友好,给了她很大的动力。
这种病人即使因为别人的鼓励而有了勇气,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因为他们内心对周围人的排斥感太强。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猜到,她想面对生活却不想合作所表现出的行为。她会像一个问题儿童,想尽一切办法去制造麻烦,比如摔东西、袭击医生。在我和她聊天的时候,她就曾袭击过我。我不得不去想该如何应付了,结果我没有任何反抗的表现,这让她深感意外。女孩的手劲并不大,我接受着她的捶打,并继续用友好的眼神望着她。我的表现显然出乎她的意料,所以她就不再继续,反抗的情绪也慢慢消失了。
我虽然将她的勇气唤醒,但是她仍不知如何去做。她将我的玻璃打碎,然后用碎片将自己的手指割破。对她的行为我没有丝毫责备的意思,反而帮她把受伤的手指包扎好。一般人遇到这种事情,常常是将他们关起来,可是这并不是治疗她的最佳办法。对于治疗和女孩类似的病人,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对待精神病人和对待常人使用的方法相同,那么你就犯下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精神病人和正常人作出的反应大不相同,所以常常将我们激怒。其实,对待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他们有不吃饭或者撕扯衣服的类似举动时,不要呵斥,应该任其而为。
后来,这个女孩被治愈了。一年之后,她仍然没有表现出任何病态。有一天,我在去她住过的那所精神病医院的路上,遇见了她。
她问我:“你要去哪儿?”
我说:“你和我一块儿去吧!我要去那所你曾待过两年的医院。”所以我们一块儿去了医院,我们见到了曾经为她治疗的医生,我在给其他病人看病的时候我让那个医生陪她聊会儿天。可是,当我再回来见到他们的时候,我发现了那位医生脸上的不悦。
他说:“她的确完全康复了,可是她不喜欢我,这让我很生气。”
在后来的十年时间里,我时常遇见那位女孩,她已经没有了任何不正常的反应。她可以挣钱养活自己,与他人相处也很融洽,别人都看不出她曾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从妄想症和忧郁症患者的身上我们可以更明显地看到与人疏远的现象。妄想症病人会抱怨所有的人,他认为别人都联合起来与自己对抗。抑郁症的患者则过于自责。比如,他们总说“是我毁坏了我的家庭”或“我的钱全丢了,我的孩子一定会挨饿”。然而,虽然这个人一直在责备自己,但那不过是用来演戏的而已,其实他责备的是别人。
比如,一个颇有影响力的女人,在经历了一次意外之后,无法再继续她的社交活动了;而她的三个女儿都已出嫁,所以她感到异常孤单。与此同时,她的丈夫又去世了。从前,她一直是被人宠爱的人,她想找回失去的一切。她开始环游欧洲,可是她再也感受不到自己之前的那种重要地位了,于是在国外的时候,她患上了忧郁症。
对于处在这种环境的人来说,忧郁症是对她极大的考验。她给女儿们发了电报,让她们来看她,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结果谁都没来。她回到家后,就开始常常唠叨一句话:“女儿们对我都很好。”女儿们让她一个人住,为她请了保姆,只是偶尔过来看看。她说的那些话其实是对女儿们的一种责备,了解内情的人都明白她的意思。抑郁症患者对别人的怨恨和责备,其实只是想得到一种关爱和同情,病人只好对自己的罪过表现得很失望和无奈。抑郁症病人最初的记忆常常这样:“我记得自己将要躺在一把长椅上的时候,我的兄弟过来抢占了它。所以我就开始哭闹,最后他只好让给我。”
抑郁症病人常常选择自杀来对他人进行报复,所以医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要为他们的自杀提供任何理由。我自己解决这类问题时,总爱说这样一句话:“任何时候都不要做你不喜欢的事。”这看似微不足道,可是却能触及问题的本源。如果一个抑郁症患者可以为所欲为,他还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他还要报复谁呢?我对他说:“如果你想去戏院,或者去度假,那就去吧。如果走到半路你又想回来了,那就不要去了。”
这是任何人都可以达到的境界,这样可以使他对优越感的追求得到满足。他觉得自己像神一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这种境界却很难与他的人生态度相一致。他一直想控制别人,可是如果人人顺着他,他就没必要去控制他人了。我采取的这种方法很有效,并且我的病人中没有一个人有过自杀行为。但是,最好的办法是找人看管他们,但是却不能对他们严加看管。只有有人在旁边照顾,病人就不会有危险了。
当我提出自己的意见时,病人常说:“可是我没有什么喜欢的事可以做。”
我对这种回答早有准备,因为我已经听过太多此类的话。我说:“只要不做你不喜欢的事就行了。”
有时病人也会这样说:“我只想每天在床上躺着。”
我知道如果我建议他这么做,他肯定不会这么做。如果我阻止他的行为,他就会与我对抗。所以我使用的方法之一就是顺着他的意思说。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直接挑战人生态度的方法,即我对他说:“只要你照我的意思办,我保证你会在两周之内好起来。切记:每天都要想办法让别人快乐。”
想一下,我这样做会怎样?平时他们满脑子想的总是:“我怎样给别人添麻烦。”
他们的回答会很可笑。有的人说:“这很简单呀!我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当然,实际上,他们并未这么想过。我想让他们好好思索这个问题,可是他们却不会照我的意思去做。我对他们说:“在你不睡觉的时候,你可以想想怎样让别人开心,这样做很有利于你的康复。”
当改天我再问道:“你们考虑我的建议没有?”
他们却说:“做完一回家就睡着了。”
当然,与他们交流、沟通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和蔼、友善,不能有任何训斥的意思。
有些人会说:“我从来没想过怎样让别人快乐,我还烦着呢。”
我会说:“那你就继续烦吧,不过有时间的时候还是要考虑一下别人的。”我想让他们把兴趣转向别人。
也有很多人会说:“我为什么要让别人开心?他们也没有让我开心呀!”
我答道:“可是你必须想到自己的健康,如果你不为别人着想会使你受到伤害的。”
据我所知,几乎很少有病人会说:“我仔细想过你的建议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让病人增加对社会交往的兴趣。我知道他们得病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与人合作,我同样想让他们知道这一点。只要他可以在平等合作的基础上与人交流,他就可以康复了。
过失犯罪
社会交往的欠缺还会引起另一种情景,即过失犯罪。比如,一个男人因为扔了一根还燃着的火柴而引发了一场森林大火。或者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一个工人将一段电缆暴露在外就回家去了,结果一辆摩托车经过的时候撞了上去,司机当场死亡。在这两个案例中,肇事者并非真想害人。从道德上来讲,他们似乎并没有什么责任。可是从安全方面来说,他不能自觉地考虑到他人的安全而采取防范措施,也是一种缺乏合作精神的表象。有关此类事例,我们还常常看到:一个破衣烂衫的孩子踩了别人的脚、摔碎了杯子、弄坏了公共物品等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发生。
社交兴趣与社会平等
家庭或学校是培养孩子合作精神的场所。对于阻碍孩子成长的因素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也许社会责任感并不是遗传所致,但是社会责任感的潜能却和遗传有着密切的联系。影响这种潜力发展的因素有:父母培养孩子的技巧、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孩子对周围环境的判断等。如果他认为周围的人都是仇敌,他认为自己被一群敌人时刻包围着,他肯定不会交到朋友,也不会有人把他当作朋友。如果他觉得周围的人都应该受他的驱使,那么他想到的也不是如何帮助别人,而是如何控制别人。如果他只关注自己的感觉或身体上的不适,那么他就不会敞开心扉与人交往。
我之前已经说过为什么孩子要把自己看成家庭中的一员,并对其他人怀有关爱之心。我们还讲到父母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并将这种和谐和友好延伸到家庭之外。这样就会让孩子觉得家里人和周围的人都是一样值得信赖的。我们还说,在学校让孩子认为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同学之间都是好朋友,他们的友谊是可靠的。家庭和学校的交往,都是为以后步入社会作准备。家庭和学校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培养成社会中的一员,让其成为人类平等中的一员。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才会有勇气和信心面对人生的挫折,才可以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是众人的朋友,并将有益的工作和美满的婚姻贡献给社会,那么他自身就不再有自卑感和挫败感。他会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自由自在、充满爱心的世界中,他所见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人,当遇到困难时会有人与其一起承担。他会觉得:“这个世界是我们共同的世界。我们必须事事付诸行动,不能观望退缩。”他应该明白,现在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的阶段,而自己则属于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个过程的一部分。他也会感受到,此时正是自己完成开创性工作、为人类贡献力量的时候。世界上的确有很多罪恶、挫折、不公和磨难,但这是我们的世界,无论善恶美丑,这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在这里工作,要让它更加美好。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人人都可以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就不会辜负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担负起自己的职责,也就意味着以合作的态度承担起解决人生三大问题的责任。我们对一个人所提出的最高要求和给予其的最高荣誉就是:在工作中,是一位好员工;在朋友中,是一个好伙伴;在爱情和婚姻中,是一个好伴侣。总之,一个人应该证明自己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第一时间更新《自卑与超越》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