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可能

Believe The Possibility

古语有言:“历史不会重演,但会前后呼应。”我们的个人历史尤其如此。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境况每年每月都在发生变化,但我们还是我们自己。不管工作、人际关系以及周围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的思维习惯都倾向于产出相似的结果。

有益的思维习惯往往产生积极的结果,例如幸福感、个体满足感,甚至是物质上的成就。然而,不好的思维习惯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结果:不幸福感、不满足感,甚至是时运不济的哀怨感。

好消息是,个人的人生格律可以由你改变。即使现有的思维习惯已经带来不错的成果,你还是可以通过升级自己的信念,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体验变革性的个人进步。一旦我们开始关注信念升级,我们的境况往往也会随之改善。

1 信念塑造现实

Your Beliefs Shape Your Reality

发生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告诉自己发生了什么。

——拉比·阿拉梅丁,《哈卡瓦提人》

几年前我和妻子盖尔养了一只英国塞特犬,名叫尼尔森。尼尔森生性温和、有耐心,和我的孙子孙女们相处得很好。它只有一个毛病:每次前门一打开,它就像从监狱里逃跑的囚犯一样,飞奔出去。我们有时要花二十分钟才能找到它,然后把它带回家。每次看到它险些被飞驰而来的车辆撞上,我们都胆战心惊。我们不知如何是好。直到我们知道可以使用隐形围墙。

这就是我们的突破点。用地下围墙线与电子项圈搭配就可以做成隐形围墙。当尼尔森靠近围墙时,项圈发出警告性振动,让它远离围墙。经过一些专门的训练,尼尔森很快就知道了围墙的位置,并不再靠近。尼尔森再也不会冲出门外。我们可以让它独自留在院子里,也不用担心它跑出去。

有趣的是,一段时间过后,我们发现尼尔森已经不再需要项圈了。我们站在围墙外召唤它,它也不会跑来。孩子们用诱饵引诱它,它不予理会。围墙已经从外部世界的电子世界,进入到尼尔森头脑的内部世界中了。

信念的力量

The Power of Beliefs

信念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对待生活的方式。期待什么,就很可能会经历什么。这个道理我们早就明白。社会学家威廉·I.托马斯早在1928年就说过:“如果人们把某种情境定义为真实,那么这种情境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二十年后,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经过对“托马斯定理”的思考,提出了“自我实现预言”这一术语。1957年,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以神话故事中实现预言的英雄的名字,将这种现象命名为“俄狄浦斯效应”。

如科普作家克里斯·伯蒂克在《大脑密码》一书中所言:“在很多方面,现实的世界都是期待中的世界。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尝、所感,以及我们的经历,既是自下而上的,同时也是自上而下的。混乱的世界在我们的大脑中系统化。我们以经验中的形式、模式和假设来填补空白。我们对或远或近未来的预测,都会改变现实。”这种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这不是一种幻觉。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种现象与吸引力法则有关,但也不对。期待决定我们相信什么,进而决定我们的感知和行动,这就意味着期待决定结果。进一步意味着,期待决定现实。

还记得老泰格·伍兹吗?泰格·伍兹在陷入职业危机之前,曾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世界纪录。他的一些致胜入球是高尔夫球界的传奇。例如2003年南非总统杯,黄昏时分,伍兹在距洞口15英尺(约4.57米)处击球入洞。看起来似乎不可能。每个人都这样想——除了伍兹。伍兹的队友迈克·维尔说:“他知道自己能成功……他出类拔萃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他的信念。”听懂了吗?以其他很多高尔夫运动员的技术,也能够完成伍兹那些传奇般的致胜入球,但是他们却不曾有相信自己能够达到目的的信念。

这是我们很多人的真实情况。

怀疑心理

The Problem with Doubts

不能实现目标,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不相信自己能实现目标。我们以为目标可望而不可即。调查显示,二十多岁人群的新年目标实现率远高于五十岁以上的人群。哈里斯民意调查显示,千禧一代中有80%的人都会设立自己的目标,而六十五岁以上人群中70%认为设立新年目标是“浪费时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因为如果一个人经历的挫折越多,就会越不相信自己能够战胜挫折。自我怀疑是目标的毒药。

如上文所言,每个人都有很多不能得偿所愿的经历。为了不让自己在未来失望,我们形成了愤世嫉俗、自我保护的生活态度。我们就像尼尔森。曾经想要跨出围墙,却被勒令停止——或者更糟。我们可能只被制止过一次,也可能是几次。不管怎样,现在即使前方没有障碍,我们也不会再尝试。头脑意识中的障碍足以让我们止步。

我们都面临障碍。自我设限性观念阻止我们克服障碍,而自我开放性观念帮助我们跨越障碍、改善境遇。

你知道这种感受。你说,“我要找一份新工作。”但你随即又想,“不可能。我经验不足,学历也不够高。”一个有可能带你开启人生新篇章的想法在一瞬间就凋零枯萎。又或者可能朋友对你说,“嘿,你和比尔这周末可以去参加恩爱夫妻营。”你心想,“开什么玩笑?让他离开沙发一个晚上都不行,更别说一整个周末了。”又或者有人说,“我觉得跑5千米应该很不错。”你心想,“我应该跑的。”随即消极心态开始作祟,“我超重50磅(约36千克),膝盖又不好,怎么都不可能跑5千米。”

只要不燃起希望,希望就不会落空。但是这种消极心态毒害我们的灵魂,破坏我们的未来。有关可能性的信念直接影响我们的现实经历。但如果这种信念是可以改变的呢?

重构框架

A Different Frame

3A棒球投手史蒂夫·穆拉在一次客场比赛中担任首发队员,但他还没有离开球员席,就几乎输了比赛。这是为什么呢?“我在这里的投球区不可能赢。”他告诉教练哈维·多尔夫曼。多尔夫曼完全不能接受这个理由。但是他能看出穆拉已经做好了输球的准备。因此,教练让穆拉解释他的说法。穆拉说,投球区的角度不对。穆拉认为比赛结果已成定局。但教练却不这么认为。教练认为,一切才刚刚开始。

多尔夫曼问穆拉,可以做什么样的战略调整。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这个问题就像打开了一个开关,让穆拉感受到了新的可能。比赛开始前,穆拉想出了新的战术来应对投球区的非常规坡度。“‘我还没赢’和‘我不能赢’,”多尔夫曼告诉穆拉,“是不一样的。”过去不能决定未来——除非穆拉用这样的信念来指导行动。“如果你认为大势已去,就不会再思考战略了。”多尔夫曼说。但是通过改变信念,穆拉改变了他的战略,也改变了比赛结果。在这次比赛中,穆拉的表现近乎完美——两次安打,没有失分。

穆拉面对的是一个重大挑战。但是和尼尔森一样,穆拉面临的挑战来自他的内心,而不是来自外界。“日常生活中很多看起来似乎阻碍我们前进的现实,都只是在我们原有框架和假设的作用下呈现出来的假象,”罗莎蒙德·斯通·赞德和本杰明·赞德 [1] 说,“在原有的环境集合中构建一个不同的框架,新的道路就会出现。”

历史上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飞行员曾经认为飞行速度不可能超过每小时768英里(1236千米,声音在海平面上的传播速度)。

但是查克·叶格认为自己能够打破声障,并在1947年10月14日正式实现了超音速飞行。从这时起,飞机才开始改进,后来两倍、四倍甚至六倍音速也成了常规飞行速度。

1954年以前,田径运动员都认为不可能有人用少于四分钟的时间跑完1英里(1609米)。后来,罗杰·班尼斯特跑出了三分五十九秒的成绩,这个纪录后来又被其他跑步远动员打破。

数千年来,人类一直梦想着人可以飞行。1977年,有人研发出了能够持续飞行的可操纵无引擎飞机。这仅仅是一个开始。1988年,希腊自行车冠军卡奈洛斯·卡奈洛普洛斯驾驶纯脚踏动力飞行器飞跃海面超过70英里(112.65千米)。卡奈洛普洛斯并不是个例。现在,制造及操纵人力飞机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周末爱好。

还有一个例子。20世纪80年代中期,滑板运动员迈克·麦克吉尔完成了滑板运动中的首次540度空中旋转,也就是空中旋转一周半。以前没有人相信有人能够完成540度空中旋转,但在麦克吉尔成功完成了“麦克扭”后,其他人也争先效仿,并在此基础上继续突破。托尼·霍克是完成空中旋转720度的第一人。2012年,年仅12岁的汤姆·沙尔首次完成了空中旋转1080度,也就是在空中旋转三周!在接受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ESPN)采访时,沙尔说,“这是我做过的难度最高的动作,但是”——注意了——“这比想象中简单。”

爵士钢琴家塞隆尼斯·孟克曾说:“你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总有人会去完成。”“不可能”只是表象。叶格、班尼斯特、卡奈洛普洛斯、麦克吉尔,以及霍克都向我们说明,即使是我们原本不相信的事,别人也有可能做到。你会成为下一个沙尔,并且比他做得更好吗?

[1] 《可能性的艺术》一书的合著者。

想象力失败

A Failure of Imagination

是否相信自己能完成目标,是决定目标能否实现的第一个关键因素。

著名的未来主义者、科幻小说家、发明家亚瑟·C.克拉克曾说:“如果一名优秀且年长的科学家认为某事有可能,那么他很可能是对的。如果他认为某事不可能,他很可能是错的。”如克拉克所说,这是“想象力失败”。

不仅仅是科学家。想象力失败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运动员、父母、领导者、经理、教师,以及我们每一个人。好消息是,想象力失败不是必然的。总体而言,对待生活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直接导致想象力失败;而另一种却能够唤醒并放大我们对可能性的感知。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种区别。

2 有些观念阻碍着你

Some Beliefs Hold You Back

我们的目光是多么狭窄啊!我们找寻什么,才能看见什么。

——约翰·卢伯克《自然之美》

我曾经有个客户叫查理。查理不是他的真名。暂且认为我为他改名换姓是为了保护这家伙吧。查理总是认为自己被折磨、被欺骗、被迫害,并以此找到存在感。他抱怨每一件事。他觉得除了他自己,每个人都是白痴。每个人做的每件事都是错的。生活似乎被操纵。我不愿与他共进午餐,因为即使是他先邀请我,他也从不付账。跟他相处总是既劳神又伤财。

不是只有我这样想。查理对每个人都如此。每当我提到查理的名字,他的员工和朋友都直翻白眼。查理用囤积的思维方式处理所有人际关系。他身边的人时时刻刻都担心他的生计和财富会陷入危机。结果呢?他心中渴望的成功似乎永远遥不可及。

我把查理的这一类思维方式称为稀缺性思维。

再来看看我的另一个朋友。罗伯特是我所认识的最慷慨的人之一。每次相见,他总是热情地对我微笑、拥抱我、鼓励我。每次和罗伯特告别后,我都觉得充满能量,找回了自己。他对每个人都如此。无论是雇员、卖主,还是代理人、出版商,他对待每一个人都像对待自己最珍贵的客户。别人受他的感染取得成功,而这些又以不同的方式带给他能量。我把罗伯特的这一类思维方式称为富足性思维。

稀缺与富足

Scarcity vs. Abundance

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相信自己已经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并不是说这件事很简单,或者我们已经知道要怎么完成这件事。通常我们都不知道。做好准备迎接挑战,意味着我们相信自己能够应对挑战,相信自己具备应对挑战的能力。相信自己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我们的每一个目标都会遇到障碍。有一些人在克服障碍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便怀疑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比如查理。但是有些人却相信只要稍加努力或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能够战胜困难。比如罗伯特。

研究人员将第一类人称为实体理论者。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你一定听过有人说自己“不擅长x、y或z”。这些就是稀缺性思维者。研究人员将第二类人称为增量理论者。当他们面临问题时,就会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他们知道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找到变通方案或解决办法。这种就是富足性思维者。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通向失败、恐惧、不满,另一种则通向成功、愉悦、满足。查理一类的稀缺性思维者,为人处世的依据是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自我设限性观念,而罗伯特一类的富足性思维者,则站在自我开放性观念的平台之上运筹帷幄。这就是两类人的主要区别。

你的思维方式是哪一种呢?理解自我设限性观念与自我开放性观念的区别,是实现目标的开端。

三种自我设限性观念

Three Kinds of Limiting Beliefs

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能发现自己思维中的自我设限性观念。首先是我们关于世界的假设。有些人可能会说,“市场不景气,我不能现在启动新业务。”或者是“我不信任管理层。管理层总想欺骗我们。”或者是“政治家正在摧毁经济,我不可能有发展。”这些可能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但真相不一定是这样,即使有些观念看起来正确,也不是事实的全部。我们必须学会质疑甚至无视某些观念,否则这些观念就会限制我们的自由和行动力。

我们对他人也存在自我设限性观念。你可能会说,“不用问,他一定没时间见我。”或者是“嘿,她只是个会计,能懂什么?”或者“他到现在还没有回复我。他一定对我很失望。”又或者“像她这样的人一定不会愿意和我这样的人约会。”这些都不一定是真相。只是我们自己被这些观念影响。

第三种自我设限性观念正中大多数人的要害。就是对自己设限。我们可能会说,“我是一个容易放弃的人。我向来有始无终。”或者是,“我也没办法。我向来身体不好。”或者是,“我向来不善理财”又或者“我不是有创意的人。”这种观念往往是错的,至少错了一半。它们会成为你前进道路上的路障。

小心:自我设限性观念将扭曲我们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正在陷入自我设限性观念的陷阱?杰里米·迪安在《习惯:改变命运的关键力量》中提到过三种致命误区:

非黑即白。认为除非做到完美,否则就是失败。现实往往是一把刻度尺,而不是一个开关。

主观化。因随机负面事件而责怪自己。

小题大做。即使只有轻微的迹象,也会做好最坏的打算。

这里我们可以加上第四条:

普遍化。有过一次不好的经历,便认为这是普遍规律。

这些观念从何而来?

自我设限性观念的来源

The Source of Limiting Beliefs

如前文所述,我们的一些自我设限性观念来自以前经历过的失败或挫折。挫折重复出现,就会导致我们做出最坏的假设。这会让我们加强囤积行为,规避风险。

但如果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自我设限性观念的其他来源。例如,新闻媒体具有较强的负面偏向。职业记者迈克尔·格罗特豪斯曾说:“研究表明,过量的新闻将导致情绪低落、焦虑,并且大多数新闻并不能使读者具有改变或影响新闻所言之事的实际能力。”打开新闻,我们很容易就相信世界越来越丑恶——越来越多的犯罪、贫困、暴力。冗长的陈词滥调中充斥着担忧和恐惧,间或穿插一些骇人的医疗状况商业广告。新闻机构倾向于向观众报道负面消息,因为恐惧能够激活大脑中更原始的部分,更加能吸引眼球。更为不幸的是,新闻业正在逐渐衰落。因此媒体变本加厉地利用大众的恐惧心理,来增加广告的受众。

这种负面倾向也反映在社交媒体中。在最近的选举周结束后,负面内容源源不断地涌现。但其中还是有一些积极倾向。

打开脸书,似乎每个人都过得很好。孩子快乐,朋友漂亮,假期迷人,工作充实。我们立刻,通常是在潜意识里,就觉得自己落后了。Instagram [1] 上每个人都比我们更聪明、更有创造力、学历更高、更成功、更幸运、更健壮、更文艺。学者唐娜·弗雷塔斯对超过十二所大学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研究。弗雷塔斯在她的研究成果《幸福效应》一书中写道:“脸书就像是CNN妒忌版,24小时不间断播报谁过得好,谁过得不好,谁进步,谁退步。”“除非你的自尊心坚如磐石,不为妒忌所侵,或是有超乎常人的理智,能够透过他人光芒四射的社交媒体看透他们的真正手段(就是造作和夸大),否则你很难无动于衷。”我非常支持人们使用社交媒体,但使用脸书导致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自卑,这个现象的确合情合理。

自我设限性观念还来源于负面关系,这种负面关系无处不在,可能是跟朋友、同事、家人或是社会团体的关系。这种自我设限性观念通常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形成了。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蒂莫西·D.威尔森提出的“核心叙述”,其中就包括这种观念。核心叙述大部分都是有益的、有用的。但有一部分却不然,它们可能会纠缠着我们,并在我们进行尝试的时候对我们造成干扰。除了童年时期,自我设限性观念还在教堂里、大学里、办公室里继续形成。不管我们的观念在何时通过何种方式形成,这些观念都会变成一副眼镜,我们会透过这副眼镜看世界。我们要明白,包括负面关系在内的各种关系都会影响这副眼镜的形成。

“在生活以及事业中,你能够做得多好,不仅取决于你选择做什么、如何做,还取决于你和谁一起做,或者谁对你做什么。”心理学家亨利·克劳德在《他人的力量》一书中写道。和像查理这样的人待在一起,你就会学会从他的角度看世界。反之亦然。如果你周围都是像罗伯特这样的人,你会觉得一切都开始变得美好。

如果想要经历最好的一年,首先必须分辨出在这两种思维中,你在受哪种思维主导,并要有意识地向富足性思维靠近。我们没有理由让自我设限性观念限制我们的发展。

[1] 一个社交平台。

由你选择

You Choose

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不久,他的家人、朋友以及其他一些相识在斯坦福大学纪念教堂对他进行追悼。数百人参加了这次仅面向受邀者的活动,他们钦佩、尊敬、爱戴这位有远见卓识的发明家,并前来向他致敬。记者布伦特·施伦德在《成为乔布斯》一书的结尾叙述了这个时刻。

博诺、琼·贝兹、马友友倾情表演。甲骨文公司CEO拉里·埃里森以及苹果公司首席设计师乔纳森·艾维发表了讲话。但让施伦德最为触动的是乔布斯的妻子劳伦·鲍威尔的发言:“他塑造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她这样描述她的丈夫:

看见已经存在的事物、扫除障碍以清晰地认识现实,已经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史蒂夫却拥有更伟大的天赋:他能够看清尚未出现的事物,他知道什么可能会出现,什么必定会出现。他的思维从来都不是现实的俘虏。相反,他能想象出现实中缺少的东西,然后去创造它。

因此,她说,乔布斯拥有“对可能性传奇的感知”。

所以,问问自己:有什么是你现在的世界没有,但是可以有、必须有的?在你的人际关系、健康、事业,或是精神生活中,有什么是现在缺少,并且只有你可以创造的?在规划最好的一年之前,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面对的大多数阻碍,都只存在于想象之中。我们的头脑中可能有一百万种想法奔腾而过,但是我们自己决定自己要相信什么。克服自我设限性观念最好的办法,是用自我开放性观念取而代之。思维升级是可能实现的。

3 观念升级

You Can Upgrade Your Beliefs

“不可能”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种看法。

——穆罕默德·阿里

1954年,马丁·路德·金成为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德克斯特大街浸信会教堂的一名牧师。当时他只有二十五岁。但马丁·路德·金在接下来十年间的成就,彻底地改变了美国社会。

1955年,在有名的罗莎·帕克斯事件后,马丁·路德·金领导了蒙哥马利市公车抵制运动。1956年,抵制运动得到了美国最高法院的支持。一年后,马丁·路德·金建立并领导了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该会议帮助组织了当时蓬勃发展的民权运动。他还发表了第一次面向全国观众的演讲,后来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但这些仅仅是开始。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马丁·路德·金的组织与抗议工作以静坐和抗议的形式继续进行,1963年,运动达到高潮。当年四月,由于违反禁止示威规定,马丁·路德·金在伯明翰被捕。他受到了当地官员的猛烈抨击,作为回应,马丁·路德·金写下了他最重要也最具纪念价值的著作《来自伯明翰监狱的书简》。几个月后,他领导了华盛顿的示威游行,此次游行参与人数超过二十万。

在《解放奴隶宣言》一百周年之际,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说。这次示威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对民权的支持。当年夏天,总统约翰·F.肯尼迪提出了有史以来影响力最大的民权法案,美国国会于1964年通过该法案,示威游行和马丁·路德·金的支持功不可没。

如果这还不够,马丁·路德·金还是《时代》周刊1963年年度人物,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虽然民权问题前路漫漫,但马丁·路德·金已经给世界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当时他年仅三十五岁。他的秘诀是什么呢?

避开自我设限性观念陷阱

Avoiding the Trap of Limiting Beliefs

马丁·路德·金在伯明翰的批评者认为他的行动“不明智且不合时宜”,认为他们的做法违反“常识”。这些官员和马丁·路德·金不一样,他们受制于自我设限性观念:他们对世界的看法限制了他们对可能性的理解。他们不认为马丁·路德·金的行动是在为变革做铺垫,反而认为金阻碍了变革。他们担心金的行动会让他们处于不利地位。生活中有千百万将“普遍性误解”称为“常识”的例子,这只是其中之一。

自我设限性观念误解现在,欺骗未来。金所处的环境中充斥着这些自我设限性观念:

· 民权运动在过短的时间内提出过多要求。

· 民权运动挑起了不必要的麻烦。

· 非暴力行动无济于事。武装反抗是必要的。

· 白人不会改变。种族和解不可能实现。

· 种族歧视在文化中根深蒂固。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事实,更遑论改变法律。

除此之外,民权运动内外还有很多黑人与白人共有的自我设限性观念。金和其他人的区别在于他拒绝这些观念,因为这些观念并不是真实的。相反,他相信时代正在迫切呼唤人们做出行动。他相信非暴力示威是有必要的并且有效的。他相信种族和解是一个真实的希望,他相信人心可以真正改变,整个社会都可以真正改变。

金信奉的是自我开放性观念,而不是自我设限性观念。他和其他人看见的是一样的事物,但是,用赞德的话来说,他构建的框架和别人不同。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要传达的精神。不管其他人说什么、相信什么,他眼中都可以看到更美好的未来。他的框架让他可以看见胜利,他从内心深处相信终有一天理想可以实现。这些自我开放性观念赋予他自由,让他坚定前行——我们也可以这样做。

思维可能会让我们陷入困境。但是改变思维,就能从困境中挣脱。

观念交换

Trade Your Frame

我们可能不会有马丁·路德·金那样远大的抱负。但我们的志向在我们唯一的一次生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的志向可以改变我们自己的世界,以及身边亲近的人的世界。

关于用自我开放性观念代替自我设限性观念,来自嗜酒者互诫协会社区的一个案例是我喜欢的案例之一。布朗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展了一项大型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信念是促使人们远离酒精的动因。嗜酒者互诫协会的成员不会说“我忍不住要喝酒”,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抵挡诱惑。为什么?因为他们现在相信自我开放性观念:“改变是可能的。”他们不会想着“我不能离开酒精”,而是相信自我开放性观念:“如果不喝酒,我就能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困难。”

另一个案例是我的朋友唐·米勒。唐是一名畅销书作者,也是一名出色的企业家。但在经历了一系列失败恋爱后,他认为自己的感情注定没有结果。直到鲍勃·戈夫突然拜访。

“唐,你知道我发现什么了吗?”鲍勃说,“我发现你很擅长恋爱。”唐不相信。他一点都不擅长恋爱,他对此深信不疑。但是鲍勃不停地拜访唐,并告诉唐,他擅长恋爱。鲍勃总是在唐真正与人交往之后,一次次地向唐举例论证自己的看法。“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鲍勃的主张和我的自我感觉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裂口。”唐说。鲍勃的坚持最终得到了回报,唐终于意识到,鲍勃是对的。“鲍勃就像一名出庭辩护律师,一周复一周地向我的灵魂陈述证词,直到我们意见的裂口开始闭合。”唐越是认识到自己擅长恋爱,就越能够以此为信念采取行动,向自己证明这个信念是正确的。新的信念让唐能够面对情感,燃起希望,重拾信心。事实证明唐极其擅长恋爱——他开始约会,后来遇到了一生所爱,步入了婚姻殿堂。

我自己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曾经我的家庭入不敷出,我因此认为自己不可能再有发展。后来,我意识到这是一种自我设限性观念,便决定用自我开放性观念来替代它。我开始告诉自己,“我有足够的钱偿还债务、实现目标、做一个慷慨的人。”刚开始我的感觉自然不是这样。但是我没有选择稀缺性思维,而是选择了富足性思维。这不是什么魔法。但这种转变的确为我开启了新的里程,让我得以前进。我越是前进,越是能够发现更多的资源来改善我的境遇。

还有一个例子。“我现在不想做这件事。”我以前会这样说,“我累了。”我曾经认为精力旺盛与否是我不能控制的。但后来我发现,我拥有一种媒介。我可以对自己的经历施加影响。因此我把自我设限性观念换成了自我开放性观念:“我的精力足以让我完成当前的任务。”每当我感到疲惫或劳累,我都会对自己重复这句话。不久后,实践便追平了理论。在所有这些案例中,改变信念都可以获得更好的结果。这不是魔法。你现在所拥有的,足以改变你的生活。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自我设限性观念组合。但在我的培训经历中,我发现了两种大多数人共有的自我设限性观念。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境遇;

第二种是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资源。

下面我们依次分析这两种观念。

当你感到能力不足

When You Feel Powerless

艾琳·格鲁威尔是加利福尼亚州长滩市一所高中的老师,这是一所刚刚合并的高中,很难管理。艾琳的混合班级中有很多问题学生,有一些还是青少年犯罪团伙成员,他们不仅相互厌恶对方,而且更加厌恶自己的老师。“我的班级就像一个垃圾场,里面全是违纪转校、戒毒、留校察看的学生。”她说。这些学生几乎已经被所有人放弃。学校也没有指望她能够改造这些学生。幸运的是,格鲁威尔相信,在这些学生身上,她能够做到别人所不能做到的。

艾琳首先抛弃标准课程,给学生布置“问题少年读物”,包括安妮·弗兰克的《安妮日记》、兹拉塔·菲力波维克的《兹拉塔日记:一个萨拉热窝少女的生活》。她还要求学生用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的经历,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步。通过日复一日的努力,她改变了孩子们的人生。她战胜了困难,帮助一百五十个学生学习、成长、毕业。班上的大多数学生都上了大学。还有一些学生后来自己也成为了老师。

我们拥有的能力都比我们以为的要多。根据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研究,这种能力包含四种属性,能够帮助我们实现目标。

第一,意图。我们可以想象一种比现在更好的生活,并在现有条件下通过与他人共同努力获得这种生活。

第二,前瞻。通过预见未来,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当前的行为,并用目的和意义来指导行动。

第三,行动。我们有能力按照我们的计划行事,保持积极性,并通过随机应变保证计划按时进行。

最后,内省。我们不仅会行动,而且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评估,能够调整行动,甚至修改计划。

艾琳·格鲁威尔在她的教学中运用了以上四种属性。她知道,参与学生的生活,能够影响学生的生活。她根据自己的意图设立计划。她开始采取行动,并在实行计划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方向,一点一点地改变了一百五十名学生的人生。如果她没有这样做,这些学生可能就会被放弃——更不用说改变他们的人生了。

不管现在处于什么环境,我们都有能力追求更好的未来。有些人不相信。因为他们不能控制所有事,所以他们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能控制。但这只是一种自我设限性观念。通过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可以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创造更好的结果。

1956年,在公车抵制运动最后几个月的艰难日子里,金举行了一次布道,鼓励会众常怀希望,过创造性的生活。他教他们祈祷,“请帮助我接受我的工具。不管这些工具多拙劣,请帮助我接受它们。在我接受工具之后,请帮助我启程,帮助我使用我的工具做力所能及的事。”金用摩西的例子来说明,简陋的工具也可以有大作为,摩西抛弃了自我设限性观念,带领他的人民走向自由。如我们所见,金本人的经历就有力地证实了他的观点。

资源问题

The Resource Question

格鲁威尔的故事提醒我们,不要把目标局限在现有资源内。资源从来都不是我们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主要挑战——从来都不是。事实上,如果你现在已经具备实现目标的一切资源,那么你的目标可能太小了。

刚开始,格鲁威尔没有用于买书的预算。但如果计划要进行下去,学生就需要特定的书。怎么办?她又找了一份工作,自己掏钱买了书。随着格鲁威尔的计划不断发展,她需要的资源也越来越多。她的学生希望能够请梅普·吉斯到学校演讲。梅普·吉斯是荷兰人,曾协助安妮·弗兰克及其家人躲避迫害。学校对此没有预算,于是学生们便组织了一系列筹款活动,最终成功邀请了梅普·吉斯。不仅如此,学生们还筹集了资金,把兹拉塔·菲力波维克请到了美国。

决心越大,资源越多。决心改变结果。“人类从不缺少资源。”金在1964年接受诺贝尔奖的演讲中说,“人类缺少的是意志。”

资源是必不可少的,但资源从不是成功的先决条件。表面上的资源稀缺反而常常是潜伏下的优势。事实上,人们在解决困境的过程中可能会触发一系列意料之外的收获。比如说,资源不足迫使我们迎难而上,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目标。太容易获得的资源往往导致最终成效欠佳。经济学家朱利安·西蒙将人类创造力称为终极资源,但终极资源往往需要一定的限制因素才能释放出来。资源的缺乏能够激发人类随机应变的能力。有限的资源同时能够塑造人的适应力及自信心。我们克服困难的次数越多,克服下一个困难的能力就越强。

总而言之,表面上的资源不足可能会是我们重要的资源。我们的自我设限性观念使我们无法看到这一点。但有一个自我开放性观念是正确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真正富足的世界里,这个世界的资源足以让我们实现重要的目标。这并不意味着,你现在没有的资源,你最后也不会需要。如果你的目标够大,你需要的资源可能会比你最初计划的要更多并且更复杂。但是尽管放手去做吧!资源不足从来都不能成为你停滞不前的借口。相反,资源不足能够提示你下一步应该处理什么问题。

修正观念

Revise Your Beliefs

你可以从自我设限性观念中挣脱出来。你可以把自我设限性观念替换成自我开放性观念。我在这里推荐一种简单的六步法。请注意:准备一个笔记本或日记本将有助于完成本练习。

第一,识别自我设限性观念。我在上一章中提到过几种思维误区。如果一种观念反映出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那么这种观念就可能是自我设限性观念。同样地,还有主观化、小题大做和普遍化。这些自我设限性观念可能来自过去的经验、媒体或是你的社交圈。不管这些观念的内容是什么,也不管它看起来有多真实,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些观念只是关于现实的其中一种看法——并且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第二,记录自我设限性观念。这种观念可能类似于:

· “我经验不足。”

· “我的经验与职位不相关。”

· “我文笔不好。”

· “我总是轻易放弃。”

· “我没有创造力。”

· “我总是失败。”

· “我不善理财。”

· “我不太自律。”

· “我不擅长某个技术。”

老实说,什么样的自我设限性观念都可能会有。我们都有自己的挑战。娜塔莉是“五天即达最棒的一年”课程的学员之一,第一次做这个练习的时候,她是疲于照顾两个孩子的年轻妈妈。那时候她刚刚辞去工作,和家人一起搬到一个新的城市。“我的自我设限性观念之一就是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精力。”她告诉我,“我做不到,是因为我还要抚养两个小家伙。”不仅如此。娜塔莉的另一个自我设限性观念是:“或许我注定是一个普通人,我一生注定无所作为。”

我有一个朋友,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失去了工作。我在这里叫他格雷。时值大萧条高峰,他很难再找到新工作。三年时间里,我开始看到一种想法在他的头脑里生根。他会说,“好吧,我太老了。”他还有两个研究生学位。然后他的想法变成,“我学历过高。”格雷的处境很艰难,这一点没有疑问。但是罪魁祸首并不是他的年龄或是学历,是他看待年龄和学历的观念。

尝试逐字记下你的自我设限性观念。通过文字表达,可以将观念客观化,然后就可以对其进行评估。

第三,反思自我设限性观念。首先,评估这种观念能否赋予你力量。尝试用客观的眼光看待。这种观念是否能让你得到想要的结果?还是会阻碍你的行动?要诚实。“文字形式让我感到难受,我意识到我开始反思自己。”娜塔莉说,如果她不把一种观念写下来,这种观念就会一直蒙蔽她的思维。通过将一种观念客观化,她就能够坦然面对这种观念。人们有时候会沉浸在自己的自我设限性观念中,就好像前文提到的查理。可能自我设限性观念能够给他们一种确定感,也可能是给了他们戏剧感或是存在感,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理解了世界。诚实的评估是通往自由的关键。

第四,摒弃或重构自我设限性观念。如果一种自我设限性观念是完全错误的,你大可直接摒弃。就像上文我个人的例子一样,有时候这只是简单直接的交换。这也是娜塔莉的做法。“看到自己写下的自我设限性观念,我意识到这些观念似乎来自某个黑暗处。”她说,“这不是我。这些东西似乎来自异界。当我写下这些观念的对立面——自我开放性观念,我便能够发现自己积极的一面,开始尝到自信的滋味,看到如果我开始相信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希望和可能,这种感觉非常好。”

要开始这个过程,你可能要先和自己进行一次辩论,就像鲍勃·戈夫为唐·米勒做的事一样。鲍勃带走了唐的自我设限性观念(我不擅长恋爱),作为交换,鲍勃给唐带来了一个自我开放性观念(我擅长恋爱),并且要求他用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重构限制性要稍微复杂一些。很多自我设限性观念都蕴含着一小部分真理。这也是它们具有说服力的原因。但它们不完全真实。如果一种自我设限性观念是真实的,或者有一部分是真实的,你也不用就此认输。故事总能被改写。想想媒体是怎么做的。没错,每天都有很多不好的新闻,但这只是事实的一部分。和新闻报道相反,证据显示,世界在很多关键方面都在不断取得进步:

· 每年的工作小时数持续下降。

· 民主国家数量持续增加。

· 受奴役人数持续下降。

· 暴力犯罪持续减少。

· 战争持续减少。

· 世界预期寿命持续延长。

· 女性薪资持续增长,取得大学文凭的女性数量持续增加。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格雷认为年龄是他找不到工作的理由,我向他指出,资深员工常常拥有令雇主垂涎的资本,包括生活经验、智力资本以及深层社交网络,这些资本都非常适合企业环境。杜克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年收益超过一百万美元的创业公司创始人的年龄最多在三十九岁。“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人数是二十五岁以下人数的两倍。”这个研究团队领导人维韦克·瓦德瓦说,“在一个后续项目中,我们对12个高成长行业中的549名成功企业家的背景进行研究,发现男性创始人的平均年龄和最多年龄是40岁,并且有很大一部分男性创始人年龄在50岁以上。”可见年龄是一种优势。

年轻也同样有其优势。在职业生涯早期,我觉得自己太年轻,不能成功,我也总是听到人们说类似的话。但年轻是一个方便的借口。在我的“自由专注”高效率培训课中,一些最有活力、最高效的管理者或企业所有者也只有二十多或三十多岁。我稍后会继续讲述娜塔莉的创业故事,但她的情况也相似。我的另一个朋友还不到三十岁,就拥有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在线资产,拥有的便利店和加油站加起来接近一百家。如果你认为年龄是个问题,说明你需要重构观念。

如果我们不停地思考什么不对,就会忽略什么是对的。这种习惯扭曲我们的视野,导致我们看不见周围的机会。可能你会想,“我不是注重细节的人。”好。那么注重细节对你而言是必要的吗?你可以就此接受现实。你也可以重构观念,说,“我不是注重细节的人,但我总是能够和注重细节的人合作,或者外包细节工作。”

第五,修正自我设限性观念。这是有趣的部分。这里并不是指简单地下结论,虽然这也有一定作用。我是指围绕一个新的自我开放性观念重新定位你的思想。例如,如果你本来认为,“我年纪太大,不能得到那份工作。”你现在可以说,“我的经验比其他求职者丰富。”相反,如果你认为“我资历太浅。”你现在可以告诉自己,“我比其他求职者精力充沛,对工作更有热情。”不同的思维视角会带来不同的面试表现。旧的观念阻碍你前进。新的观念为真正的进步提供了立足点。不要忘记写下修正后的观念。

你的自我设限性观念是什么?

What Are Your Limiting Beliefs?

现在我问你:你的自我设限性观念是什么?可能是对世界、对他人,也可能是对自己的自我设限性观念。是什么样的经历或期待让你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你本来应该拥有的生活?如果现在的生活和你的理想不符,我建议你把自我设限性观念写下来。在本子上画一条竖线,一栏写自我设限性观念,另一栏写对应的自我开放性观念。根据自我开放性观念一栏思考你实现目标的新宣言。

你已经具备应有的条件。升级你的观念,是进入最好的一年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是在过去的经历中寻找解决方案,更加自信地走进未来。

第一步 行动计划

●1.认识信念的力量

如塞尔维亚维托夫尼卡的僧侣撒迪厄斯所言:“我们的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无论是积极的信念还是消极的信念,都会对生活经历产生巨大影响。明白这个事实,是进入最好的一年的第一阶段。

●2.直面自我设限性观念

我们都会有对世界、他人、自己的自我设限性观念。四个检验你是否陷入自我设限性观念的指标,你的观点是否由以下思维形成:

·非黑即白

·主观化

·小题大做

·普遍化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识别出自我设限性观念的来源,即你的自我设限性观念是来自过去的经验、新闻媒体、社交媒体,还是负面关系。

●3.观念升级

拿出笔记本或一沓纸,在一页纸中间画一条竖线,将其分为两栏。用六步法把自我设限性观念替换成自我开放性观念。

·识别自我设限性观念。升级观念要从认识观念开始,因此,首先要仔细思考阻碍你前进的观念。

·记录自我设限性观念。在左边的一栏写下自我设限性观念。文字表达有助于将自我设限性观念客观化。

·反思自我设限性观念。评估某种观念对你的贡献。这种观念赋予你力量了吗?对你实现目标有帮助吗?

·摒弃/重构自我设限性观念。有时候你可以直接否定一种自我设限性观念。有时候你可能需要论证推翻它,或是从另一个角度审视障碍。

·修正自我设限性观念。在右边的一栏针对旧的自我设限性观念写下新的自我开放性观念。

·重新定位。相信新的真理,重新投入生活。

第一时间更新《规划最好的一年》最新章节。

相关阅读

下一个家在何方?

马修戴斯蒙

去年的树

新美南吉

空屋

横山秀夫

控梦东京

汤介生

好好接话

山口拓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