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诸实践

Make It Happen

开始步骤5之前,我们先简单回顾前面的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

在步骤1中,我们谈到,要创造最好的一年,首先就要升级观念,树立自我开放性观念,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步骤2讨论的是通过后向思考总结过去,在遗憾中发现机会,以及利用感恩优势培养富足性思维。

在步骤3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根据SMARTER目标管理原则建立成就型目标与习惯型目标的最佳组合,以及为什么要在舒适区之外设立目标。

在步骤4中,我们讨论了如何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在动力,以及防止迷失自己的方法,与朋友同行。

接下来在步骤5中,我们将讨论如何将目标付诸实践。规划是基础,行动才是关键。

13 成功多步走

One Journey Is Many Steps

伟大并非来自一次冲动,而是由一系列小事汇集而成。

——摘自文森特·梵高写给弟弟的一封信

美国南北战争初期,乔治·布林顿·麦克莱伦将军是战场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前期的连续胜利为他赢得了“美利坚拿破仑”的称号,华盛顿的领导人也注意到了他。不久后,林肯任命他为波多马克军团司令,后来又提拔他为北方联邦军总司令。

北方人民为之欢欣鼓舞。《费城询问报》在麦克莱伦晋升的报道中写道:“北方军队将在麦克莱伦的带领下战无不胜。”但这种热情并没有持续太久。新任总司令训练时雷厉风行,打仗时却优柔寡断。麦克莱伦不断地计划、准备,但就是永远都准备不好。为麦克莱伦作传的历史学家史蒂芬·西尔斯说,即使是在明显占据上风的时候,麦克莱伦也会表现出一种“强迫性谨慎”。过度的计划和准备带来的是反应慢、不作为。

麦克莱伦的不作为直接导致北军在安提塔姆会战中惨败,给了罗伯特·李将军进入北方的机会。“北军人数是敌军的两倍。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乔治·麦克莱伦的目标仍然是不被敌军打败,而不是击溃敌军。”西尔斯说,“到了第二天,他仍然不敢追歼罗伯特·李。”麦克莱伦在应该进攻的时候却选择了防守。林肯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如果你不想用你的军队,不如把军队借给我。”

麦克莱伦的一个问题就是,他经常高估敌军的规模。他心中越认为敌人强大,对自己就越没有信心。最后,他失去了林肯的信任,耗尽了自己的机会,拉长了战争,南北双方成千上万的士兵因此而牺牲。在我们对未来一年的规划中,麦克莱伦的故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确定目标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另一半在于采取行动。

开头的艺术

The Art of the Start

我总能看见一些人把自己陷在计划和准备中。他们希望发布新产品、找一份新工作、写第一本书,却迟迟不愿行动。他们和麦克莱伦一样,永远都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所以就把宝贵的时间用来幻想、调查、计划。别误会,有时候详尽的计划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说制造核潜艇的详细计划。但是,对于我们通常的目标而言,制定过分详细的计划就容易发展成变相的拖延。因为制定计划比采取行动要简单得多。

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运用开头的艺术。你不一定在开头就要看到结尾。对于远大的目标,你也很可能看不到结尾。不过还好,你也没必要看到。你只需要看到下一步就够了。不管是什么样的目标,一次都只能走一步。但如果我们和麦克莱伦一样,把对抗力量想象得坚不可摧,我们就会犹豫不决,灰心丧气,甚至不战而败。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先做最简单的事

Do the Easiest Task First

多年前,一位励志演说家曾鼓励人们“吃掉那只青蛙”,意为先完成最困难的任务。这句话有它的道理:停止拖延,先做让你害怕的事,一旦完成了最困难的任务,剩下的事就简单多了。这个方法对克服拖延可能有帮助。但实现大目标、大项目的方法却恰恰相反,最简单的任务应该最先处理。

我写过好几本书,写每一本书的步骤都一样。首先写最好写的部分,例如书名页、献词、目录。然后思考章节编排,先把最简单的一章写好。写一本书似乎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是写一章还是可以接受的,尤其是最简单的一章。不管是发布新产品、新课程,还是完成任何重大目标,我都会采用这个方法。

设立目标要在舒适区之外考虑,但执行目标却要从舒适区之内开始。原因有几个,首先是动力原因。万事开头难。但如果你从最简单的事入手,就相当于降低了行动的门槛。大脑接受这个暗示后,就会很快开始投入工作。

其次是情绪原因。快速取得初步胜利可以振奋精神。研究人员弗朗西丝卡·基诺和布拉德利·斯塔茨认为:“完成简单且程序化的任务能够有效提高能力,为处理困难且重要的任务做好准备。目标完成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又因为多巴胺能够提高注意力、记忆力,以及动力,所以即使是实现一个小目标也会产生积极反馈回路,这种反馈回路对后续努力具有激励作用。”这与我的个人经验完全吻合。我的情绪随工作进展而高涨,自信水平也随之升高。

最后是持久力原因。开头简单、进展顺利,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就像我写书一样。基诺和斯塔茨认为,先完成一部分任务,就可以把思维和精力全部集中在剩下的任务上。可能你会渐渐发现后面的任务也并不是那么难。但如果反过来,先处理最困难的任务,你很可能在完成前面的几个任务之后就已经力倦神疲。在你筋疲力尽的时候看着一长串待办清单,即便是简单的事情看起来也不那么简单了。这种方法是持久力杀手。你很可能会备受打击,甚至放弃整个计划。就好像我的私人教练不会在我刚走进健身房的时候,不让我热身,上来就让我做150磅的仰卧推举。这就太傻了。先热身后锻炼才是正确的做法。这就是执行计划要从舒适区开始的道理。

以健身为例。如果你的计划是今年跑一次半程马拉松。这个目标就是在你的不适区了。你也不能完全确定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可能你以前也这样挑战过自己,然而不幸失败了。难度不是放弃梦想的理由。刚开始不要去想自己能不能成功,只需要思考下一步行动,例如找一个教练。

你现在只需要一个独立的任务。只要第一步的难度足够低,你就随时可以行动。完成第一个低难度任务后,你又可以立刻开始计划下一步。不管总体的目标有多大,只要一次只走一步,目标总是可以完成的。你可以参考本书末尾的目标模板示例,从总目标中拆解出后续步骤。

如果你不能确定下一步,也没关系。这时候你可以做尝试性行动,不必担心出错。一个目标可能有风险,但一个行动没有。你只需要试探性地迈出一小步。如果这一步不对,就换个方向,再试一次。还是半程马拉松的例子。如果你找了很多私人教练,还是不能确定最终人选,试试发一条朋友圈,看朋友们有什么建议。说不定当地就有一个跑步俱乐部,你可以和大家一起训练。不管情况如何,都要先进行尝试,尝试失败了,就做另一个尝试。有时候你可能要尝试很多次,才能得出可行的方案。

远大的目标总是看似遥不可及,因此你可能很容易气馁。解决方法很简单,只需要将不适区的目标分解成一系列舒适区内的目标即可。

寻求帮助

Seek Outside Help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想不到下一步,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有哪些选择。幸运的是,不管我们的目标是什么,都会有人知道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或者至少有比你可靠的直觉。这个人可能是朋友、可靠的搭档,或者是某个专家。你不一定要从零开始。

几年前,我自己认真努力地做力量训练。虽然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跑步锻炼,但力量训练是很难靠自己独立完成的。我告诉朋友:“近几年来,我每年都把这件事当成目标,但一直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他说:“兄弟,你需要一点外部资源。找个教练吧。”我恨不得扇自己一巴掌。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我想学摄影,就报了摄影课程。我想学吉他,就请了吉他老师。我想学飞蝇钓法,就找了老手带我。这次也不应该有什么不同。于是我请了一个健身教练,每周为我指导三次。我突然就有了动力,训练也取得了进展。

外部资源有助于寻求方案、加快进程。外部帮助有很多种形式,不一定是专业指导,也可能是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一条播客,有可能来自朋友,也有可能来自陌生人。无论资源是什么形式,最终你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帮助,投入到行动中。

如果你对如何增进夫妻感情、启动新业务、写书、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等问题束手无策,那么我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有人已经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虽然你的具体情况和他们可能不尽相同,但他们同样可以为你出谋划策。你不懂的问题,总有人会懂。你的下一步可能就是在谷歌上搜索谁是你的援兵。

非做不可

Commit to Act

不管你是独立思考得出行动方案,还是有人为你提供建议,你都要先把下一步行动规划进日程安排中。如果不把下一步行动写进日程表或任务表中,你可能永远都不会去做。不要想着先把其他事做完,用一天中的剩余时间来做某件事。因为你永远都不会有剩余时间。你只能主动预留时间。你必须提高这件事的优先级,把它当成一个约会,就像你和其他任何人的约会一样,保证准时赴约。

“我试试”和“我要做”这两句话大不相同。“我试试”就像是说,“我就试一试。如果有成效,那很好。但是在我没有看到最终结果之前,我不会全力以赴。”

但问题是,如果你不全力以赴,你根本不会看到最终结果。研究表明,如果你设计了备选方案,原始方案的成功率就会降低。只要B计划一出现,A计划就会被削弱。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注意力会被分散,也可能在付出努力之前就退而求其次。

苏格兰登山运动员W. H.默里说,“犹豫不决带来的是踌躇、畏缩、低效。纵观所有的主动行为和创造性行为,有一条法则是永远适用的:全力以赴,必得天助。机遇、伯乐、物质援助,所有这些其他人求而不得的眷顾,都会从你下决心的一刻起向你席卷而来。”

还有一半

The Other Half of the Job

麦克莱伦将军非常清楚自己目标的重要性。“上帝把一项重要的使命交到我的手中。”他在接手波多马克军团时说,“似乎我的前半辈子都在为这个使命做准备。”但他并没有完成这项使命。

美国的另一名将军,乔治·史密斯·巴顿,也和麦克莱伦将军拥有同样的使命感。巴顿年轻时就把自己想象成建功立业的军事指挥官。他出生于军人世家,擅长马术、击剑等多种运动项目。他的职业生涯早期也和麦克莱伦将军一样光芒夺目。巴顿以上尉的身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晋升中校。巴顿是坦克战的先锋,他在作战时走在部队最前方,甚至亲自开着坦克冲锋陷阵以鼓舞士气,英勇事迹为人们所传唱。乔治·马歇尔将军评价巴顿,“乔治可以带着他的军队穿过地狱与海洋。”

1942年,马歇尔任命巴顿负责火炬行动,进攻当时由轴心国控制的北非。巴顿也面临着麦克莱伦遇到过的困难。上任后不久,巴顿就发现军队人数和物资数量不足的问题。他并没有把这两个问题当成不作为的借口,而是把这支规模不足的军队打造成了战斗力高强的精兵。巴顿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似乎我的一生都是为了这一刻。”巴顿在登陆北非前写道,“只要我尽职尽责,剩下的事上天自有安排。”

他的确尽职尽责。他告诉他的军队,“我们要进攻,进攻,进攻到筋疲力尽,再继续进攻。”正是这种决心成就了巴顿的丰功伟绩。北非登陆战役告捷后,巴顿又率领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战中获胜。诺曼底登陆后,1945年,巴顿率领军队穿越欧洲六百英里(965.61千米),从纳粹手中解放了德国。

定下目标只算成功了一半,只有行动才能成就最好的一年。下一章我们将讨论如何用正确的计划来触发行动。

14 激活成功

You Can Trigger Success

激情是马鞭,理智如缰绳。

——本杰明·富兰克林

我一直有一个习惯型目标:周一至周五每天早上6点运动三十分钟。问题只有一个,就是我不能坚持。如果你的新年目标也中途夭折过,你应该理解我的感受。通常每周刚开始都还不错,我周一会运动,周二也会运动。到了周三,床对我的诱惑力就会突然增大,于是我早上就睡过去了。显然,如果我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做出一些改变。因此我决定在前一天晚上就把第二天的运动服准备好。听起来很简单,但这个小小的改变的确让我成功培养了规律运动的好习惯。

最近我发现,我使用的是目标研究人员所说的“执行意向”的其中一种模式。我称它为“触发器激活事件”。触发器激活事件是能够将目标实现过程中的简单语句或行为程序化。首先预测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或干扰,当特定事件出现时,触发程序被激活。由于我们的决定由触发器事先锁定,因此当特定事件出现时,我们无须再临时做出决定(此时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情绪状态都可能处于最低水平)。

激活触发器的事件可以看作是if/then(“若-则”)条件语句。心理学家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认为,“由于事件表存储在神经网络中……如果人们提前设置好何时、何地、如何实现目标,大脑中就会建立起某一特定情况或诱因(‘若/当x发生’)与后续行为(‘则我进行y’)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在大脑中创建有力的触发器。”

这种计划方法减小了实施目标的摩擦力,有助于保存动力、克服困难。研究人员托马斯·韦伯和帕斯卡尔·希兰指出,激活触发器帮助我们在“知觉上做好准备”。“证据表明,通过‘若-则’条件语句提前创建的回应方式,能在特定事件出现时更快速、更高效地发挥作用,并且对主动意识的需求程度更低。”根据总计共数千名参与者的两百多项研究,使用“若-则”条件语句制定计划的参与者,实现目标的概率是其他参与者的大约三倍。

陷在行为定式中很难取得进步。触发器激活事件能够打破我们的行为定式,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行动方式,最终实现我们的目标。

步骤1:找出最佳激活事件

Brainstorm the Best Triggers

制定出符合SMARTER原则的目标之后,你现在要做的就是确定对实现目标最有帮助的激活事件。注意,激活事件必须比实际目标简单。只有这样,你才能利用杠杆效应,借助简单的任务完成困难的任务。

先列出两三个你认为有效的激活事件,然后再从中挑选出最有可能帮助你实现目标的一个。以下列举几个我曾经用过或正在使用的激活事件:

· 办公室电灯设置每天下午6点自动关灯,以实现每天6点准时下班的目标。

· 请助理每周帮我预订周五下午6点的餐位,以实现每周五晚约会一次的目标。

· 在计算机上设置宏指令,特定时间自动关闭所有程序,并打开我需要的唯一程序,以实现每天早晨祷告、阅读、内省的目标。

· 聘请健身教练,以实现每周一、周三、周五进行力量训练的目标。

· 清理冰箱及食品储藏室中的所有加工食品,以实现只吃健康卫生有机食品的目标。

· 请我的助理预约作者面谈,以实现每周阅读一本书的目标。

· 储蓄账户定期自动存款,以实现积累一定数量存款的目标。

· 为防止回家后再次打开电脑,不把笔记本电脑带回家,以实现享受更多私人时间的目标。

有效的激活事件能够激活触发程序。你的激活事件可能和我的很不一样。但最重要的是,找出有效的激活事件,并将这些事件融入到生活中。

步骤2:优化触发器

Optimize Your Activation Triggers

依靠理性思维而非依靠毅力实现目标,是触发器的一个重要部分。记住这一点,你就可以通过优化触发器来进一步推动成功。从上文列举的触发器中也可以看到,我通过清除诱惑、自动化、委托授权等手段,尽可能地保证触发器的控制权不在我自己手中。例如:

· 清除可能导致目标失败的诱惑。清理了厨房中所有的加工食品。不把笔记本电脑带回家里。

· 通过技术实现触发器自动化。在计算机上设置宏指令,为精神生活预留时间。办公室电灯设置每天下午6点自动关灯程序。设置储蓄账户定期自动存款。

· 委托助理为我激活触发器。助理帮我预订晚餐、预约作家面谈。

只要触发器的控制权不在你自己手中,你就无须依靠自控力来完成目标。你已经预测了可能事件(如加班、忘记预订餐位等)并提前处理了这些事件。当这些事件出现时,你就无须再次进行处理。

步骤3:预测干扰,预置回应

Anticipate Obstacles and Determine Your Response

即使创建了事件表,也有可能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被干扰事项打断。因此你需要预测干扰事项,并提前计划好干扰事项的应对方法。例如,我制定了每天下午6点准时离开办公室的习惯型目标,但在下班前的几分钟可能会接到一个电话,或是有人突然拜访,这样我的计划就被扰乱了。应对这些情况的关键就是,提前计划好这些情况的处理方法。以下是我的一些应对方法:

若下午5:45之后电话铃响,则转接语音信箱。

若出门时同事找我聊天,则示意他明天再聊。

若下午5点必须参加会议,则告诉会议组织者我5:55必须离开会议。

若收到重要邮件,则在5:30前回复,5:45后不再查看邮件。

这类“若-则”条件语句通过预置触发器激活事件,避免了临时做出决定。目标理论家彼得·戈尔维策和加布里埃尔·奥廷根认为,“当头脑中形成了执行意向,人们就会发出(自动的)行动,无须刻意决定什么时候行动以及如何行动。”困难的工作已经预先完成了。

步骤4:及时调整策略

Experiment until You Nail It

这一步是成功的关键。只要你是正常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就会遇到挫折。我在“五天即达最棒的一年”课程中对我的学生说,撞到墙就知道该拐弯了。目标是不可改变,但策略可以变通。可能你无须放弃目标,只需调整策略。

这就意味着在找到正确答案之前,你需要不停地修改触发器激活事件。例如,在我刚刚决定每天晚上享受更多私人时间时,我以为只需要把笔记本电脑关掉就足够了。

开始几天都还保持得不错,但几天后,我又掀开电脑开始刷社交网站。后来我把笔记本电脑放在了办公室,问题就解决了。

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都要提前预测可能事件和干扰事项。事先考虑可能出现的阻碍,就可以提前思考对策,在阻碍真正出现时快速做出反应。思考潜在干扰事项可能需要花费一点脑力,但这是值得的。坚持一个习惯,这个习惯就会成为你的第二天性。

15 可视化是关键

Visibility Is Essential

对于一件好事,重复或回顾两三次也不为过。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

震惊世界的珍珠港偷袭事件过去四个月后,“吉米”杜立特将军英勇地率领轰炸机空袭日本东京,这可能是杜立特最广为人知的一项功绩,但他早在多年前已经对航空业做出过重要贡献。

1922年,杜立特成为首个在二十四小时内成功横跨美国本土的飞行员。杜立特原本计划借助月光飞行,但恶劣的天气导致他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环境下连续飞行了几个小时。幸运的是,飞机上安装的转弯倾斜指示器让他平安度过了危险。“虽然过去五年来我一直凭直觉判断飞机的方位,并自认为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技术,但经过这次飞行,我坚信正确使用导航仪器对恶劣环境飞行有重要作用。” 仪表飞行在当时是尚未普及的新技术,但如果当时杜立特的飞机上没有安装指示器,他可能就要和其他飞行员一样,被迫在跳伞和盲飞中选择其一了。

技术革新势在必行。杜立特说:“近年来,飞机设计、导航仪器,以及无线电通信的研究都取得了进展,如果能将这些技术融为一体,我相信天气对飞机飞行的影响将大大减小。”正确的仪表组合让驾驶员在黑暗中也能找到方向。几年后,他发现通过组合使用无线电和陀螺仪,就可以在能见度极低的环境中安全飞行。1929年,杜立特亲自操纵飞机,实现了人类史上首次完全依靠仪表盘而非驾驶舱外的视野完成了起降和飞行,证明了这项技术的可行性。

杜立特的故事有几点借鉴意义。第一,我们通常都没有为自己的目标争取足够的支持。如果没有仪表的帮助,在遭遇恶劣天气的时候(恶劣天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就只能跳伞逃生或是祈求好运降临。但好运并不能随传随到,这就是为什么只有一小部分人最终能够实现新年目标。和杜立特一样,我们要实现新年目标,就要使用正确的仪表组合。

你现在已经有两个仪表:(1)根据总目标设计后续步骤的简单程序;(2)一系列触发器激活事件。现在你需要再增加一个:定期目标回顾程序。你不仅要写下目标和动机,而且还要定期回顾。只有这样,才能牢牢记住自己的目标和动机。

拉夫堡大学的谢丽尔·J.特拉弗斯教授在一项研究中对写出目标并每天记录进度的学生进行追踪。她发现,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目标和进度有更深刻的认知,并能够发现某种目标的实现过程如何对其他目标产生影响。他们能更好地分析阻碍因素以及继续追求目标的必要条件。回顾目标与动机促使我们不断对目标实现进度进行思考、检查、分析,有助于提升决心、培养灵活思维。

我将目标回顾分为三个层次:每日回顾、每周回顾、季度回顾。

每日回顾

Daily Review

中途遗忘目标是我们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我们有时候会分散注意力,把精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几个月后猛然发现,当初的目标已经搁置多时。定期的目标回顾能够有效避免这个问题。

首先列一个简单的目标列表。你可以使用纸质笔记本或规划簿,如我的“全幅对焦规划簿”,或是“印象笔记”、Nozbe等电子笔记本。你甚至可以把目标列表框起来挂在墙上(我用的是“全幅对焦规划簿”和Nozbe混合系统,同时将目标列表挂在墙上。你只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你可以每天浏览一遍自己的目标列表,以充分发挥目标回顾的作用。看起来好像很麻烦,但实际上每次只需要一分钟,因为你的目标只有七到十个。浏览目标列表也是我每天早上必做的事情之一。

很多人的计划之所以未能取得进展,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年度目标与每日任务之间的联系。于是他们的愿望只能留在抽屉里某张发黄的皱纸上。这在企业战略规划中是常有的事。企业每年关于重大战略目标的文件数不胜数,却没有任何机制能够将这些年度或季度目标转化成日常工作内容。最终,这些战略目标只能夹在某个大文件夹里,和其他无数文件夹一起被塞进文件柜中,此后无人问津。

每日目标回顾的作用就是建立总体目标和日常任务之间的联系。在浏览目标列表的时候,我会思考下一步行动。我会问我自己:今天我要做些什么,才能离我的目标更近一步呢?我用目标列表指导任务列表,但是任务列表不能太多太杂。在“自由专注”课程中,我将每天的任务列表限定在“每日三大事”内。所以我每天的重要任务不会超过三个。但这三个任务都是我精心挑选,为实现我的目标而服务的。

很多人每天早上起来,就给自己列出十到二十个任务。一天结束时,他们发现自己只完成了列表上的一半,便因此产生一种失败感。这就好像是自己设计了一个自己不可能赢的游戏。何苦挫伤自己的士气呢?如果你真的想每天都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一步,你只需要一个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将这些大目标分解成可实现的日常任务。

每周回顾

Weekly Review

每周回顾比每日回顾更深刻,需要的时间也更长,但也只需要二十分钟。每周回顾有三个重点。第一,思维与情感始终围绕初始动机。相信你通过步骤4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动机。但明确目标不是为了空谈,而是为了记住自己出发的理由。只有这样,才能在每次想放弃的时候坚持前进。

我还记得第一次跑半程马拉松的艰难过程,因为我从来没有跑过这么长的距离。在平时的训练中,我的最高纪录也没有超过九英里。参加半程马拉松真不是个好主意。跑到11英里(17.70千米)的时候,我一心想的是放弃。但我也知道,通往胜利的道路往往是很曲折的。于是我努力回想自己今天为什么会出现在跑道上。首先,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我要参加半程马拉松,我要保住面子。其次,我还说服了好些同事和我一起来。CEO自己出的好主意,自己还中途放弃,这像什么话?所以我对自己说,“我非跑完不可。这是领导的尊严。”

每周回顾能让我们牢牢记住自己的动机。有时候我们忙得不可开交,可能就会在千头万绪中忘记自己的出发点。但如果我们周复一周地回顾自己的动机,就能够内化激励因素,利害关系也了然于心。

第二,每周的回顾都是一次微型的事后回顾。我们在步骤2中介绍过事后回顾的方法,不同的是,这里只需要对过去一周进行回顾。首先,总结进步,列出得失。其次,总结本周的经验教训,思考改进方法。并写出今后将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记录自己的改变能帮助你理清思路,巩固决心。

第三,通过每周回顾对下一周的任务形成大概印象。从上文麦克莱伦将军的例子可以看出,必须根据总目标设计后续步骤。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后续步骤进一步分解,得出下周要完成的任务,我称之为“每周三大事”。我认为这是获得动力并保持动力的最好方法。“每周三大事”确定了下一周必须取得的成果。“每周三大事”和“每日三大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每日三大事”以“每周三大事”为指导。总体过程如下:总目标→后续步骤→每周三大事→每日三大事。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看这个过程。例如,你想修复一辆经典款大众甲壳虫,作为女儿十六岁的生日礼物。你女儿的生日在10月18日,现在是3月1日。时间不算充裕,但还是够用的。你现在压力很大,因为十六岁生日是女儿的一件大事,你想给她一份特别的礼物。

后续步骤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买一辆预算内的车,然后把这辆车运到家里,因为你要在家里对它进行修复。那么接下来呢?你可能会做一份完整的项目进度表,但其实没有这个必要。首先把车买回来,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接下来你就可以通过每周回顾,将总计划分配到日程安排中了。

买车必须是第一周的“每周三大事”之一。根据当周其他事项的轻重缓急,你可以安排在周一与妻子商量预算事宜,周三上易贝、Autotrader了解行情,周四下单订购。同时这些任务又会成为你当天“每日三大事”之一。

从总目标到日常任务,我们的目的就是以目标指导行动,保证每周都在不断向总目标靠近。我设计了“全幅对焦规划簿”,其中的“目标-任务”布局能帮助使用者形成清晰明了的思路。但不管你用的什么工具,只要每次都用心总结,回顾的过程就会像一幅线路图,带着你一步步实现目标。

季度回顾

Quarterly Review

我在步骤3中提到,最好将一年的目标分配到各个季度中,才能立刻开始行动,避免由遥远截止日期造成的态度闲散。按照季度设定目标,就意味着我们每三个月都要对本季度的目标实现情况进行一次深度回顾。你可以把季度目标看作是缩小版的新年目标,用“5步实现新年目标”的方法进行审视。如果没有这么多时间,那么季度回顾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目标和现实生活之间是否仍具有高度相关性,如果没有,那么需要做出什么调整。我会用一整天的时间来进行季度回顾。但如果时间紧迫,我也会用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

在季度回顾的过程中,你可能有五个选择:

1.庆祝胜利

2.重新开始

3.修改目标

4.删除目标

5.替换目标

选择一,庆祝胜利。可能某个目标已经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功。这时你就可以庆祝这胜利的一刻。我是非常支持庆功的。最近,我把整个公司(以及员工家属)带到加勒比海的一艘游轮上庆祝我们的一次重大胜利。并不是非得等到实现整个目标才能为自己欢呼,庆祝小成就也很重要。事实上,目标越大,在漫长过程中对小成就的庆祝就越关键。

《创世纪》中的造物记录告诉我们,上帝欣赏、称赞他自己创造的每一样东西。他也没有等到整个造物过程全部完成,而是在每个阶段都记录下来。这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欣赏自己的进步,从进步中获取愉悦,才能在漫长的旅途中保持情感的投入。庆祝行为能够激发大脑中的奖赏效应。耐力运动员克里斯托弗·伯格兰说:“奖赏效应是推动你追求目标的重要动力……自我庆祝并不是狂妄自大,它利用的是大脑的奖赏通路,刺激大脑释放更多的多巴胺。”越是胜利,兴致就会越高。所以千万不要轻视庆祝胜利的作用。

选择二,重新开始。有时候你可能会很想放弃。你转身离开赛场,却又突然发现比赛还未结束。一切皆有可能,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你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如果你现在离开,你就输了。

有一次我的女儿玛丽莎定下了一个销售目标,但还没有到月底就放弃了。她觉得自己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实现了。我质疑她的观点,问她怎样做才能够实现目标。这有点像步骤1中棒球投手穆拉和教练多尔夫曼的故事。自我设限性观念阻碍了她的进步。但她还有时间!她还有机会改变这个月的结果。从自我开放性观念形成的那一刻起,她就相信自己拥有改变结果的力量。于是她重整旗鼓,召集团队,最终不早不晚,刚刚好在截止日实现了目标。

面对这种情况,关键就是重新审视原始目标,回顾你的“为什么”。换句话说,就是列出这个目标的利害关系。你会得到什么?你会失去什么?这样,你就会开始思考新策略,或是寻找新资源。但你内心深处已经决定:“我不会就此放弃。”

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死守自己的策略。不要混淆了目标和策略。目标是“为什么”,策略是“怎么做”。策略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你觉得它不行,随时都可以把它换掉。死守着无用的策略,只会损害我们的目标。但如果我们坚守的是目标,就可以根据目标的需要大胆地变通策略。

如果你不想再坚守现在的目标了,那么你有第三个选择——修改目标。这是完全合理的。毕竟每个人在做计划的时候知识都是有限的。可能你现在发现,你把目标定在了妄想区,而不是不适区。也有可能出现了某些你以前无从预测的情况,并且这些情况并非你能控制。但你在修改目标时必须小心谨慎。千万不要为了回到舒适区而修改目标。但你也不需要为了证明些什么,就去下一盘毫无胜算的棋。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我还有可能实现某个目标,我会重新开始,但如果已经没有可能,我会选择修改。

如果不能重新开始,也不想修改目标,那么还有第四个选择——删除目标。拿起橡皮。按下删除键。不要因此不悦。这是最后的办法,但有时候也是必须的。我会用尽全力追求我的目标。但是,“安息日因为人而存在”,并不是人为安息日而存在。选择在你手中。删除目标并不犯法,没有人会因为你划掉一个目标而把你拷进警局。如果某个目标不再具有相关性,或者不再具有激励性,或者你做出了修改目标的尝试,但没有成功,那么你就可以删除这个目标了,否则它可能还会反咬你一口。我们就没必要为这种事情交情商税了。

如果你已经决定删除目标,我建议你用另一个目标来替换它。

说不定你以前遗漏了一个目标呢?不用纠结。时间往往是很难控制的,对于重要目标而言尤其如此。我也不是每次都能在截止期限之前完成目标。如果你的目标很远大,偶有失误也很正常。重要的是,不要退出游戏。

总的来说,在季度回顾中,我建议用决策树的方法进行选择:

如果已经取得完全/阶段性胜利

庆祝胜利

如果还没有取得任何形式的胜利

重新开始,努力实现目标

如果不能重新开始

修改目标,然后追求修改后的目标

如果不能修改目标

删除目标

如果已经删除目标

用另一个目标来替换上一个目标

为什么要庆功?

Why Celebrate?

在结束本章之前,我想重新回到庆祝胜利的问题。高成就者有时候很难做到这一点。我以前也是。在一件事成功之后,我往往不会停下来庆祝自己的成就,而是直接就投入到下一个项目中。但还记得心理学教授蒂莫西·A.皮切尔说过的话吗?“如果最困难的目标取得了进展,我们就会获得最强烈的积极情绪反应。”这句话千真万确,但前提是我们自己必须要认识到这种进展。如果我们实现了完全的或是阶段性的胜利,就应该花一点时间庆祝这种胜利。

庆祝是对努力的认可,也是完整的有意义的人生的一个重要部分。参加希腊纳瓦里诺挑战赛时,超级马拉松运动员迪安·卡纳泽斯对当地人民的热情感到惊异。他们放下工作,关掉店铺,载歌载舞地祝贺胜利的运动员。卡纳泽斯说:“人们都愿意暂时放下手中的事,聚集在一起庆祝胜利。”

“如果我们总是用脑而不是用心去做决定,生活就会更有条理,但是却会少了很多乐趣。”他说,“有多少人一辈子都在埋头苦干,却在有一天早上醒来时突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生活过。”

轻视庆祝就是在贬低自己的努力,也是在剥夺自己以及至亲挚友的人生乐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欢呼雀跃地迎接每一次胜利。和家人分享欢欣,和朋友分享喜悦,放慢脚步,用心感受。让胜利带来的愉悦渗透进紧张的神经,给你继续前进的力量。本书的目标模板示例设有奖励栏,有助你提前思考实现目标时的庆祝方式。

第五步 行动计划

●1.将总目标分解为可执行的后续步骤

不要被“吃掉那只青蛙”的说法蒙骗。设立目标在舒适区之外考虑,执行目标从舒适区开始。先完成最简单的任务。遇到困难的时候寻求外界帮助。快速取得初步成功能为后续行动带来动力。

●2.运用触发器

找到最有效的激活事件。利用杠杆效应,借助简单的任务完成困难的任务。不要依靠自己的即时自控力。通过清除诱惑、自动化、委托授权来优化触发器。

你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干扰事项,所以要预测干扰,预置回应。关键就是在被干扰事项打乱计划之前先想好应对策略。如果应对策略效果不佳,则调整到满意为止。

●3.安排定期目标回顾

每日浏览目标列表,确保心中有目标,并在浏览时思考当天的具体任务,也就是我说的“每日三大事”。

在每周回顾中重点关注主要动机。对前一周的任务进展进行一次快速的事后回顾。审查每个目标的后续步骤,并确定接下来一周必须取得的三个成果,也就是我说的“每周三大事”。用“每周三大事”指导“每日三大事”。

在季度回顾时,建议重新走一遍“5步实现新年目标”流程。重点如下:(1)如果已经取得完全或阶段性的胜利,就庆祝自己的胜利;(2)如果还没有取得任何形式的胜利,就重新开始追求目标;(3)如果不能重新开始,就修改目标;(4)如果不能修改,就删除目标;(5)用新目标替代被删除的目标。

跳跃原则

The LEAP Principle

快画,安东尼奥,快画,安东尼奥,快画,别浪费时间。

——米开朗琪罗年老时写给徒弟的话

我的妻子卡兰喜欢看《杰特逊一家》,这是一部描述未来生活的动画片,自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流行了几十年。现在,卡兰喜欢和外孙们一起看这部动画片。

片子很有特点,里面都是飞行的汽车、挂在天上的房子、机器人用人和悠闲的工作(尽管卡通人物都滑稽,看上去压力不小的样子)。片子里的有些发明成了现实,我们超越了前人。然而批评家指出,要实现乌托邦式的未来,我们面前的路还很长。企业家彼得·蒂尔是脸书及埃隆·马斯克创办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前期投资人,他发现了其中巨大的差距。

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说了:“我们本想要飞行的汽车,却只得到了140个字。”我喜欢推特,可我知道他的意思。从过去的几十年看,我们要走的路远比想象的要长得多。那么,为什么会有时差?

我们要么没处理好当务之急,要么便是当务之急各不相同。蒂尔是梦想家。可他知道,要实现目标,光靠梦想远远不够——想让生活变得更好,大胆制订出的目标更是如此。“我觉得未来不可能是一边坐着吃爆米花,一边观看未来电影那么简单。”蒂尔在接受经济学家泰勒·科文采访时说。痴心做着美好未来的梦还差得远呢。“我认为未来让我们自己决定要做些什么。”换言之,未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然而我们得活好当下才行。临终之际,唯有这点才最为重要。

这种事比比皆是,人们每年给自己设定宏图伟志时都是如此。要是你真能一步步按照行动计划做事,你现在早有了一串不同的自己。比如你健身成功、写了本书、开了家新公司。梦想着能建功立业没准是一时冲动,也没准能让你心满意足、文思泉涌。然而开始却需要行动,且往往困难重重。无论怎样,你如何才能……

·腾出时间健身?

·每个礼拜抽时间坐下来写点儿东西?

·了解新产品能否在市场上获得客户青睐?

这些问题很不错。找到答案至关重要。然而避而不答、继续前行并非真正的风险所在。甚至一点儿关系没有。真正的风险在于:在挑战面前,我们憧憬着美好未来,却裹足不前。这和坐在那里看未来电影没什么两样。可这个样子根本找不到气垫板,或是其他你想要的东西。

用不了多久,你会掉进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中。据说,你裹足不前的时间越长,便越是不可能迈出那一步。吉米·罗恩最先注意到这一现象,并提出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概念。不过你也能把“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抛在一边,用我说的跳跃原则规划最棒的一年。

吉米·罗恩说,我们裹足不前的时间越长,意愿就越薄弱。

事情变得明朗前,切记果断采取行动

要是你想有什么大的转变,就得跳上一大步。只消做好四件事,这四件事每件都是“跳跃”这个缩写词的一部分:

·期盼变化。若是想改变亦或是不得不变,你的生活变亮起了绿灯。猛踩油门。满脑子想着这个出发吧。

·事情变得明朗前,不要忘了初衷。千万别让激情淡去。坚持下去,直到知道自己该如何行事。有了这样的想法,你也许能开启崭新的冒险之旅,抑或是找到爬出深渊的阶梯。

·行动起来——做点儿什么都行。有时,我们会等到时机成熟才行动。这样大错特错。事情是一点点明朗起来的。你只需知道下一步如何去做便好。即便起步出了错,余下的旅程也会慢慢步入正轨。

·出发,现在就开始。只要下定了决心,就行动起来。无须等待。等待似乎很安稳,然而它却会扼杀梦想。

我见过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一次次运用跳跃原则取得成功。几年前,我组织了一个名为核心圈的智囊团,里面都是些企业家和经理。开始的几场会议中,一名成员意识到他得退出先前加入的一个职业组织。它削弱了他的资源,却没有带来可观的回报。

他灵机一动,立刻行动起来。他没有再拖下去。要是那样,事情只会悬而未决,况且拖沓还会消磨他的意愿。为什么呢?他一旦有了退出的想法,便会给自己找到坚持下去的理由。趁着第一次会议的间隙,他溜出房间打电话,退出了组织。他跳跃了一次。

现在,轮到你了。你最棒的一年可不是坐下来看场电影那么简单。你需要付出努力来实现它。要么现在开始,要么只能是痴心妄想。毫无疑问,这本书很有意思,你想着看完再行动。可这是你自己的一年,是你自己的一刻。

不要拖着你的梦想。不要拖着你的目标。今日事今日毕,你的生活和工作才能有所起色。一旦下定决心,就行动起来。无须等待。跳跃起来。

目标模板

Sample Goal Templates

在这里,你能找到我在全聚焦规划课程上用到的目标模板。所有的假定目标能够为你自己的目标设定提供些指导。我将成就型目标与习惯型目标混在一起,每个目标为一项人生领域服务。你独特的混合方式没准有所不同,但它却能让你知道实现目标需要些什么。

这些模板诠释了最好的一年体系中的各元素如何相辅相成,包括目标管理七原则框架(第七章)、主要动机(第十章)和下一步计划(第十三章)。运用模板,让目标考量过程变得更加迅速、更加轻松。

第一时间更新《规划最好的一年》最新章节。

相关阅读

卖马的女人

松本清张

金色梦乡

伊坂幸太郎

我余生的第一天

维尔吉妮·格里马尔蒂

原稿零枚日记

小川洋子

恰到好处的挫折

格雷格• S •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