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 4
找到动力
Find Your Why
唐纳德·米勒在《一千年,一百万英里》一书中用横穿一片水域的经历比喻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心潮澎湃,满怀着希望与憧憬出发。到头来希望褪去,憧憬迟迟无法实现。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可能陷入泥沼,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到达彼岸——不明白自己的初衷是什么。
最后一步,我们来讲讲如何利用目标管理(SMARTER)七原则框架写出有效的目标。切记,目标的设定须明确、易于衡量、有章可循,且无太大风险,节点清晰、振奋人心并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第四步将讲述目标的识别,以及动机与目标相关联的重要性。
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你注定会陷入泥沼。无论哪个梦想、哪个目标、哪次尝试都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我们有时会想,要是有更好的计划,到达终点的路便会少些痛苦、少些风雨。然而往往事与愿违。要走出困境,必须善加利用你的动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动力与毅力,不畏险阻,不言放弃。
10 给你的目标一个理由
Your What Needs a Why
凡事无非动机使然。无论决心做些什么,都须不辞辛劳。
——埃德蒙·希拉里爵士
每个礼拜,有种想法不止一次出现在我脑中——放弃。几天前,我跑到一半就想放弃。刚跑出一千米,就开始有了惰性,我问自己:“为什么不干脆走走?”有那么一会儿,我每迈出一步,那个声音便更大一些。不单单是跑步,其他的事也是一样的:我的婚姻、我的生意、我的友谊,甚至包括信仰。这就是生活的真谛。想要放弃的心才是永恒的主题。若是我们脑中的声音还不够棘手,社会也会逼着我们“认输”、逼着我们“改变”、逼着我们“放纵自己”。只是这些声音不会告诉你,梦想与努力是有区别的。
“一开始,每个人似乎表现得都不错,”美国艺术家保罗·索恩唱道。起步轻而易举。过程却异常艰辛。山峰远比你想象的要陡峭。道路远比你想象的要漫长。你不知道如何才能走到终点。我常常陷入这样的窘境。每当马拉松跑到一半,我便会陷入这样的窘境。我的生意如此,我的企业亦是如此。我的婚姻令我迷茫,为人父母令我彷徨,养育孩子更是让我不知所措。
项目伊始,人人激情澎湃。新鲜感、创造性令我们热血沸腾,信心满满。然而一时兴起却无法改变整个旅程的死气沉沉。这就是为什么新年计划大都短短几周便不幸夭折。要离目标近些,我们需要得到更加强有力的帮助。
快乐、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背后的谎言
The Myth of Fun, Fast, and Easy
任何重要的事都需要付出努力,然而横在梦想与实现之间的却是漫漫长路。只有少数人能够欣然接受这真相。布琳·布朗在《不完美的礼物》一书中,指责我们在快乐、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面前徘徊、止步不前。现在的我们习惯索取——最晚明天就要到手。我们想不费吹灰之力便心想事成。当然,过程还必须快快乐乐。要是做起来枯燥乏味,干脆就做下一件事吧。然而除了少数几个幸运儿,我们的努力很难立刻获得回报。
无法如期望般瞬间成功,我们伤心欲绝、半途而废。这种事我在书中见过不下百次:
· 几年的婚姻搞得夫妻焦头烂额,其中一方准备走出围城。
· 不着家的孩子令父母手足无措,他们想着干脆撒手不管。
· 企业家在新项目上投了几个月,甚至数年的钱却毫无回报,早已没了动力,信心全无。
· 作家为新的创作灵感兴奋不已,却拖沓磨蹭四个月不曾动笔。
· 老板的公司没有实现收入目标,琢磨着关门大吉。
· 领导想着变更营业范围,却以举手投降告终。
这种事在我自己身上出现过不止一次,我相信你们也和我一样。事实上,并非所有值得做的事都令人快乐,它们很难立竿见影,也一定不会一蹴而就。比如运动,我知道自己需要做更多力量训练;这是平衡力与耐力养成的关键之一,人过半百后更是如此,然而却没什么起色。我独自试了不下六次,却没什么进展,只得雇了健身教练。训练艰苦异常。教练不时把我推出安乐窝。我上了岁数,进步得很是缓慢。
一开始,我总想着放弃。好在最终坚持了下来,这多亏了五元素的帮忙。
元素一,态度。纵观了不起的领导、革命家和运动员的一生,难道他们的成功不费周折,会一蹴而就?并非如此。他们的成功之路布满荆棘,时有失败,但也峰回路转。我们每个人的路亦是如此。我们无法盼着自己与众不同——那不过是痴心妄想,只会比困难本身更令人不知所措、更令人失望。
元素二,新思路。正如之前所说,期望决定经历。换个角度想想先前的失败,我们总能找到前进的方向。与其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中无法自拔,我更愿意问自己些问题,让自己挺过眼前的难关。比如,这些困难是如何出现的?我怎样才能挺过这关?我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元素三,自我同情。完美主义、自我批判只会让我们不知所措。“值得做的事也值得把它搞砸。”吉尔伯特·基思·切斯特顿曾经说过。这句话总令我忍俊不禁。却道出了一个真理:只要做,就比完美无缺地待着要好得多。休息一下,坚持走下去。
元素四,行动力。这点不容忽视。正如布朗所说,成就感让我们误以为自己理应成功。行动力则恰恰相反。它告诫我们,只有努力,才能成功。当行动力遭遇阻力,它会说:“我能战胜它们。”而成就感却抱怨着怎么还不成功。只有拥有行动力,当梦想不再快乐,无法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时,我们才能挺过去。
元素五,动力。这点很重要,本章接下来的内容都与它有关。以我多年的经验,我之所以能一直向前,都得益于一个问题:“我的初衷是什么?”而后,我记起自己的梦想,想象着自己最初期盼的样子,唯有如此,我才能在道路变得艰险时,有勇气继续前行。只有真心企盼对岸的美景,才能挺过痛苦、趟过泥沼。想想养育孩子、健身和伟大职业目标的实现。这些挑战无不考验着我们的毅力。这意味着,我们得利用好研究员偶尔挂在嘴边的“自主动机”——藏在我们内心深处、对我们最具吸引力的缘由。这事儿对你来说为什么重要?
识别主要动机
Identify Your Key Motivations
一旦过程变得困难重重,我们很容易分心,甚至摒弃目标。研究表明,若丧失动机,“实现目标的努力不过昙花一现,令人痛苦不已。”换言之,我们会倦怠,并最终放弃目标。另一项研究表明:“自主动机能够客观地提高意志力,让人们在日益严峻的形势面前不畏惧退缩……若人们能够带着自主动机奋斗,便获得了战胜困难所需的更锋利的武器。”动机让世界变得迥然不同。
布莱克就是“五天即达最棒的一年”里提到的校友。他刚刚被女朋友甩了两天,家里便被一棵大树砸毁了。他像我们多数人一样自暴自弃:大吃大喝麻痹自己。他没再锻炼,一下子胖了45磅(20.41千克)。他知道不能再这样下去。为了坚持下去,他找到了十个目标背后的动机。“只要行动起来,我便能立刻识别出它对我的意义。”他说,“并非迫于外部压力不得不做,而是它的确对我意义重大。我将目标和动机联系起来才发现,目标并非纸上的几个字,而是,没错儿,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
布莱克讲了自发动机的魅力。此类动机源于我们的希望、价值和野心。而外部动机则源于外部,比如社会、朋友、老板等因素的影响。外部动机远不及自主动机来得长久、来得实用。“若能在实现目标的路上认可自己、珍视目标的意义,我们才会更加努力,才能持之以恒。”上文提及的第二项研究指出。“相反,若目标不过是迫于压力亦或是外部偶发事件使然,我们便在‘铤而走险’,也很难实现。”你若想走得远,就必须找到对你来说强有力、独一无二的动机。
马拉松跑了不到一半,我就得问问自己我的动机是什么。这不是其他人盼着我的身体如何的问题,也不是某个组织的筹款人希望我能为他们赢得赞助金的问题。相反,我识别出对自己来说意义重大的一系列动机。正如我所写:
1.我不想再胖下去。
2.我希望能过上最精彩的生活。
3.我希望自己能有毅力和精力收获更多。
我想识别自己的动机。我想知道要是实现了目标,会有什么风险;要是实现不了,又会怎样。
我认为史蒂夫·乔布斯堪称典范。他20世纪90年代回到苹果时,公司濒临破产。要是乔布斯不插手救公司,就不会有苹果的今天。就没有iPhone,没有iPad,没有iMac,没有MacBook Pro,也没有AppleTV。这些产品我每天在用。而乔布斯的动机是更深层的动机。他不但重建公司,还拥有简单机械的先进理念。这一理念改变了产品生产线,他的营销策略不但拯救了公司,还将公司推上顶峰。乔布斯和他的团队清楚自己的动机,他们改变了世界。
那么,你们目标背后的动机又是什么?
记录并优先处理主要动机
Record and Prioritize Your Key Motivations
我笔下的主要动机如同一串子弹,常常写下五到七个才能停。我建议,在你没主意前,把它们一一列出来。列好后,你需要把它们排个序。不过无须全部排列。我建议,识别出最重要的三个。你的主要动机没准还有不少,但我发现,精简列表,留下真正打动你的几个才最为有效。看下列表,给动机排个序。这个动机为何重要?识别出最为强烈的动机,就能找到让你坚持下去,实现目标的几个理由。
举个例子,我和卡兰一吵架——没错,我们的确吵架——我便问:“我为什么要维系这段婚姻?”与其把这个问题当作沙滩球藏在水底,倒不如将它拿出水面,接受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注意:我没有问“我为什么要离婚”,因为我也能给那个问题找到答案。思绪很狡猾。不论你提什么问题,它都能找到答案,因此,提问需谨慎。所以,我把注意力放在积极的地方,寻找继续下去的理由。
这是我为婚姻留着的列表。一旦婚姻出了状况,问题便出来了:“我为什么要维系这段婚姻?”我有现成的办法来劝自己:
1.因为我喜欢现在的生活。要学会爱别人,没有比婚姻更好的教材。我的确全心全意爱着这个女人。
2.因为我想当领导,先领导好自己,才能领导家人。无论领导有什么其他特征,他首先得学会主动与牺牲。这才是领导该做的事。
3.因为卡兰是我最好的朋友,尽管我们有时会惹恼对方,但我信赖她,有了心事总会说给她听。
我会给人生的每个重要场合、订立的每个目标做份动机列表。要是我彷徨无措,想要放弃,便拿出列表,好好看上一看。它立刻让我找到方向、充满能量。它让我脑中的声音安静下来,重新回到赛场。
几年前,我埋头撰写《平台:从喧闹世界脱颖而出》。我的写作目标明确:“2011年11月1日向出版社交份五万字的手稿。”我的计划不错。新年伊始,我便着手写作。直至八月,我遇到无从下笔的五千字,绞尽脑汁也无从下笔。可我还有不少工作要做。接着,我忙忙乎乎到了秋天。演讲、培训、咨询邀请蜂拥而至。我的事业刚开始不久,我无意拒绝任何邀请。好吧,我自然是被活活埋了起来。可我的手稿还没有一丝进展。
我知道自己的稿子还差得远,11月很难交稿。说实话,我很泄气。我想自己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我全然不顾已经付出的努力,打算就此放弃。这时,我想起妻子之前和我说过多次的话:“一旦失去动机,人们便失去方向。”我还记起自己写下的一连串主要动机。我知道,一旦事情变得棘手,它们的重要性便会凸现出来。
这是我当时列出的三个最重要的动机:
1.我想帮助成千上万的作家、艺术家和未来的创意家。正是缺少了这样的平台,他们没能脱颖而出。这也是我起初打算写这本书的基本动机之一。
2.我想成为平台搭建的权威专家,为自己赢得更多相关话题的演讲邀请。
3.我想证明你们能够搭建平台,并利用它卖出书去。
我又想起自己的主要动机——并非只用脑子想想而已,也用心去体会——重新燃起了激情。我决心继续完成手稿。我不过晚了几周而已,但我的确已经开始了。况且《平台》会成为《纽约时报》的畅销书。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想起了自己的动机,找到了出发的理由。回首往事,我不敢去想,要是我没有为《平台》准备列表会怎样?有件事是肯定的,我的生意不会像现在这般红火。
感知主要动机
Connect with Your Key Motivations
现在谈谈,所谓感知,主要有两种方式。
首先,用脑子去想。想出动机很重要。你没准做了些调查,或是有什么不寻常的数据、争论,让你发现了必须要做的事。
其次,用心去感受。了解动机是什么的确重要,但感知危险也很关键。想象一下,实现了目标是什么感觉。抑或反过来想想,要是没能实现目标,又会怎样。
我做力量训练的主要动机之一便是让自己精神好、耐力强、动力足。我细想了自己的动机,因为我知道得到这样的结果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我用心感受,因为我记得常规力量训练并不轻松。即便还未开始运动,我已经感到自己精神好、耐力强、动力足的样子。
来自新墨西哥州州立大学的研究员调查了人们喜欢运动的原因,他们的调查回到了心灵感知的层面。一个研究组里的九成人表示,他们之所以运动,是想感受运动后的美好。另一个研究组里的七成人表示,他们之所以运动,是喜欢运动带来的成就感。写下动机很重要,感知动机更为关键。
还有个例子,是我的一周规划。
我在“自由聚焦”生产力课程上提到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我的一周像个舞台。我把时间分为表演时间、幕后时间,以及休息时间。表演时间指的是用于做渴望范畴内的项目的时间。这些项目的进项是我生意的主要收入来源,它们也是我最热衷、最擅长的事。我的幕后时间给了琐碎的小事,照顾照顾生意、为表演做好准备。休息时间则用于休养生息。
我以前常常连轴工作,后来才察觉到周末完全放松的智慧——好好休息休息。我的主要动机是给自己充充电,和家人朋友们好好聚聚。我不过只是想想罢了。我理应试试。单这一点就足以让我行动起来,足以让我好好休息休息。然而感知这动机却花了些时间。我热爱我的工作,要全然不去惦记工作并不容易。然而现在,我爱上了休息日,满心期待着它的到来。我不但用脑子想,还切身体会到它的好处,所以坚持了下来。
每个人都在为坚持下来做着不懈努力。“五天即达最棒的一年”里提到的校友雷便是其中一个。年复一年,他坚持为自己设定健康目标与理财目标。然而,他不善理财,健康状况随之日益恶化。他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只是花得比挣得多,一下子欠了40万美元的消费贷款。一听到这事儿,我差点从椅子上跌落下来。可那仅仅是个开始。几年前,雷确诊患了帕金森病,这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会让他变得异常虚弱。
雷说:“我快50岁了,我总和自己说,我总有一天能还清贷款,总有一天能照顾好家人,总有一天能攒下养老金,总有一天能锻炼好身体,总有一天能去旅行、去做结婚时便答应妻子的那些事。可现实突然横在我面前,那一天没准儿永远也来不了。”
我们了解改变自己的益处,然而不用脑子去想、不用心去感受,便永远改变不了什么。
雷的状况真是一团糟,他还发现自己的动机早已深埋了起来。“警钟终于响起,我才发觉,要么现在行动起来,要么干脆就别做了。我知道家里人在看着我。我想为他们拼一把。我想参加儿子的婚礼。我还想见见孙子。”这些理由,加之他想给家人们留下一份兴隆的生意,不让他们为欠款担忧,即便已是风烛残年,他又燃起了激情。“我想停下来、想放弃,我给自己找了无数借口,可这些动机还是让我坚持了下来。”
那年过后,雷瘦了50磅(约23公斤)。他很健康,医生着实吃了一惊。他公司的销售总额首次达到了100万美元,他也还清了欠下的40万美元的消费贷款。
《五天即达最棒的一年》里提到的另一位校友孙迪·乔,也有段感人的经历。2009年,她住进了救赎之家,这里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她常常去看医生、去祈祷,才挺过了那段折磨人的时光。“那是我做过的最痛苦,也是最有意义的事。”她回忆道。2012年,孙迪·乔感到心灵的召唤,想要去帮助有需要的女孩获得救赎。有个朋友出了意外,她真正开始行动。每过一年,孙迪·乔便更加认同埃丝特救赎之家。一开始,她不过是想了解下这里的情况,只在白天过来帮帮忙,渐渐地却住了进来。“我遇到了不少问题。”她说,“但我记得自己的初衷。”你无法想象,她告诉我她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打开了通往救赎之路的大门时,我有多么兴奋。
重点:你需要写下自己的动机。需要感知它们,不但用脑子去想,还要用心去体会。
你的风险何在?
What’ s at Stake for You?
要趟过泥沼,一旦步履维艰,想想自己的初衷。盯着目标扪心自问:“这个目标为何对我意义重大?有何积极的风险,又有何消极的风险?”回答完这些问题,我建议你们列出立刻浮现在脑中、最强烈的三个动机,并给它们排个序。以上的目标模板是特意为找到主要动机制作的。想更好地实现目标,我将在下一章分享管理动机的几个方法——即便你的希望渺茫也不妨一试。
11 不忘初心
You Can Master Your Own Motivation
若一开始便没有足够的热情,你根本就无法坚持到底。
——史蒂夫·乔布斯
五岁时,爸妈给我报了钢琴课。我一开始并不喜欢弹琴,可上了九年级却变得爱上了它。一时间,我不但钢琴弹得好,还成了崭露头角的摇滚键盘手。我的改变正是源于动机。
几乎同时,我开始学吉他。起初是古典吉他,后来当然还弹上了电吉他。我和几个高中同学组建乐队。我的乐感不错,但仍需学好音阶和弦、记住歌词,还得学会和其他乐手配合。一开始,我们演奏起来就像巷子里乱窜的小猫。但慢慢好了不少。我喜欢克罗斯比、斯提尔斯、纳什和杨(偶尔喜欢),所以也会弹弹原声吉他。上了大学,我加入乐队上台表演,还学会了弹贝斯。
那时候,我经受过真正的挫败。我有时想着放弃,想着做些轻松的事儿。我很高兴自己没有那么不争气。我的本事见长,坚持下来还发现了成功的真谛。一开始,我弹琴不过是想成为摇滚之神。后来却发现弹琴越来越有意思。直到现在我依然坚持弹琴。
我们都见过聪明、训练有素的天才委靡不振、放弃自己的梦想。常人若想成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所谓毅力、坚持不懈或是勇气——不过是事情变得棘手而我们却没了激情时,推着我们继续前进的愿望罢了。想想虚拟现实技术、平板电脑技术以及电子书技术的开发人员,若不是当初的那份激情,他们怎么能让这些技术问世。如今,我们依然提心吊胆——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因为还有人在开发这些技术,他们想办法修补漏洞、想办法提高效率,并最终知道如何去入手,有机会让它们面世。若是我们持之以恒,成功也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牢记初衷,我们还需驾驭动机,才能有毅力趟过泥沼。我想教大家四个方法:让自己有所收获、事实求是、“游戏人生”、衡量自己的所得。
将收获埋在心底
Internalize the Reward
上一章,我提到了自主动机的优势。外部动机固然有效,但远不及自主动机来得长久,要是我们对收获没了兴趣、心灰意冷,还没来得及收获便想着放弃,那么,自主动机的优势便会凸显。更糟糕的是,没准外部动机只是别人的想法——比如,爱人或是老板想要的东西——我们一不留神便会对收获心存怨恨。
自主动机不会有这种风险,因为我们在用心盼着那份收获。你没准觉得都是自主动机搞的鬼。可它们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甚至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打算继续聊聊这个话题,看看如何才能利用好它们。
来自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艾利特·菲诗拜赤与凯特琳·伍利研究发现:我们更珍视过程,而并非憧憬未来,事成之后也很少再回忆些什么。想想自己面对过的挑战,运动、写作、练习演奏无一不是如此。快乐正是源于做的过程。他们的发现意义重大,因为行动本身即是收获,只要开始,我们便有所收获。
久而久之,我们能够训练自己,让自己看到埋在心底的那份收获。要是一开始便有正确的自主动机,比如新的习惯能够带给我们的成就感,我们自然会盼着早日拥有。这样一来,企盼的收获便不再是单纯的刺激,而是转化为前进的精神与动力。如同吃药与再来一勺心爱的冰淇淋一样有着千差万别。我跑步时有过这种经历,一路跑下来觉得神清气爽。一旦开始,便足以让我坚持下去。跑了那么长的路,我想要那种感觉。还没来得及系上鞋带,我便想象得到那种感觉的感觉,一时热血沸腾。
如同我弹奏吉他,驾驭行为才能最终让行为成为习惯。“对演奏专家的研究表明,一旦练上一段时间,就会有效果。”来自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以及科学作家罗伯特·普尔解释道:“技能本身便是动力。你为自己的才华感到骄傲,你因朋友的赞赏而心花怒放,你的被认同感起了变化。”行为被严严实实藏了起来,等着收获自己。你现在没准是吉他手、赛跑运动员或是无论什么人,只要坚持下来,你会觉得“与其说是在花费,倒不如说是在投资”。
这值得一试,但要想依恋上实现目标的艰辛过程,还需要些时间。
实事求是
Be Realistic about the Commitment
最近这些日子,跑步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我不用提醒自己,自然而然就会去做。但并非一直如此。曾几何时,我跑步需要下不少决心,用不少毅力。从记事起,我就听说养成一个新习惯需要21天,最多30天便能养成。要是你的意志力能坚持上三四周,就成了!可我跑步却不是那么回事。我用了远不止21天才养成跑步的习惯。我敢肯定,但凡尝试着养成新习惯的人都会认同我的观点。我们都知道,习惯背后的故事是更多的努力编织而成的。
事实证明,“21天法则”不过是个神话,并无科学依据。它用在简单的事儿上没准管用,但复杂的习惯和挑战却要耗费更长的时间。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员跟踪调查了一组尝试着改变习惯的人们。三四周可不行,他们发现,要想让新习惯成为自然而然的事,平均下来需要66天——是人们常说的时间长的三倍还要多。有些习惯,他们说,甚至需要250天才能养成!
然而目标迟迟实现不了,人们很容易失去动力。你可能需要再努力些,才能实现目标。幸运的是,倒是有几个好方法。要是习惯不好养成,我们可以运用动机,将收获与习惯联系起来。一周跑上六天可能不是你们的目标。但要是你们真心打算实现什么目标,像是在8月1日前瘦上20斤,动机能够在早上叫醒你们早些起床,赶到追梦的路上。管用的话,想想习惯,它并非完成任务那么简单,而是为了得到更大的收获。习惯的养成其实是实现目标后,下一步该做的事。若是你能看到更多的收获,便更容易坚持下去。
链条与游戏
Chains and Games
还有个窍门便是跟踪线条。书后的目标模板中就有跟踪线条工具。它简单易行,有时甚至就跟在日历上做个标记一样轻松。正是这种方法,让杰瑞·宋飞
[1] 养成了写作习惯,这事儿家喻户晓。“几天后,你会看到一根链条。”他解释道,“坚持下去,那根链条每天就会再长出一些。你会喜欢上那根链条,要是一连几周小有成就,你会对它爱不释手。下一步,你只消保持链条不断便好。”你可以利用期刊来做这事儿,抑或是在任务管理系统里建个重复性任务。但是,跟踪线条的方法适用于任何习惯。
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而且总会比你想象的要长。坚持做日历链条能够让你不断努力,直至习惯变得根深蒂固。
无论想实现什么目标,都可以利用这根链条:每天跑上几英里、每周打上几个推销电话、每个月抽时间和爱人在晚上约个会。作家通常需要完成每日字数目标。一次,幽默作家弗兰·勒博维茨站在苏富比外向店里张望。她是来看家具的,却碰到个熟人,他问她想不想看看马克·吐温的原版手稿。哪个作家会不想?他们翻看了几页,熟人有些诧异。马克·吐温在书缝里写了一串小小的数字“我们还不知道那是什么。”熟人坦言。勒博维茨是个作家,她知道是怎么回事儿。“我并不是研究马克·吐温的专家,但是却对写在各处的数字略知一二。”她说。“他在数字数。”
“真可笑!”熟人说。
“我敢打赌,”勒博维茨说,“数一下。”他们数了数字数——她说得没错儿。
“马克·吐温的稿费一定按字数结算。”熟人猜道。但勒博维茨不那么认为。
“这和稿费按字数结算可能一点关系没有。”她说。“马克·吐温没准是想让自己知道每天需要写多少字,他会想,我完成了吗?就像待在汽车后座的孩子一样——我们到了吗?”我们一下子便能想到《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两本名著。它们目标宏大,就像场可怕的梦,然而却一点一点被创作出来了,过程也被记录了下来。
另一种跟踪的方式便是“游戏人生”。两年前,我想养成每天喝水的习惯。我下载了一款名为植物保姆的iPhone软件。我受雇照顾一棵电子植物,我每次喝完水,登录软件做好记录,那棵植物一副浇过水的样子。可要是我忘了按时喝水作记录,那棵植物便会枯萎而死。真是不可思议,可我想让那棵植物活着。这款游戏软件让我开开心心地坚持了90天。现在,喝水的习惯根深蒂固,不缺水本身便很有意义。我的精力更加充沛、思维更加清晰、观察更加敏锐。游戏人生让习惯的养成更加快乐,游戏中,我画了足够长的线条,让习惯变得根深蒂固。
[1] 杰瑞·宋飞,美国著名单人脱口秀喜剧演员。
衡量自己的所得
Measure the Gain
要是我们定个宏大的、富有挑战的目标,一下子便会发现面前的路还很长,一时会泄气。我们批评自己,搞得垂头丧气。若你的目标是写本书、还房贷、存退休金,无论如何,你害怕抬头看到面前的长路也无可厚非。这就是差距。我从丹·沙利文身上学到些东西,让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丹说,要衡量所得,而不是差距。
所以,花上一分钟来看看自己的所得。看看自己走出了多远,用进步激励自己,好继续走下去。这便是为什么设置里程碑会有帮助的另一个原因。里程碑不但能将宏图大志化整为零,方便管理,还给出了衡量方法——前进还是后退。衡量过所得,我们的毅力会更加坚定,还能收获更多动力。
要保持动力,就得实时衡量所得。如何衡量?《高效能人士的执行四原则》作者克里斯·麦克切斯尼、肖恩·柯维以及吉姆·霍林区分了预先措施与倒推措施。倒推措施向后看,用于确定目标是否能实现。想想截稿日期、终点和目标。你能按时交毕业论文吗?你能挣到一万美元吗?你能达成销售目标吗?倒推措施能够很好地衡量目标的实现,因为它与终点息息相关。但它往往是一次性的——往往有很长的路要走。若这样衡量,便很难获得动力。
预先措施刚好相反。它不会向后看,只会向前看。它能衡量你的行为能否帮你实现目标。如果实现销售目标是倒推措施,每周打上几个电话便是预先措施。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措施能让你实现销售目标。只有选择正确的衡量措施,才能让我们继续前进,甚至加速前进。
不断变化即获成功
Incremental Wins
成功是不断变化的结果,可我们生活在即时获得满足的观念氛围中,我们等不及。只有把控好动机,我们才能在过程中多逗留些时间,看看不断的变化演变为巨大的成就。我们还可以找个伴儿一起来实现目标。我接下来将讲述这方面的内容。
12 有伴儿的旅程更精彩
The Journey Is Better with Friends
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
《传道书》4:9
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创作的儿童文学《霍比特人》意外成功。1937年秋天,出版商请他写本续集。他写道,人们都“嚷嚷着要看霍比特人后续的故事!”托尔金起初并没有写续集的打算。“我有些不安。”他回答,“我想不出霍比特人身上还能发生些什么事。”续集的事也许该就此结束,但事实却恰恰相反。托尔金说,他写了不少中土大陆的事,霍比特人正是生活在那个奇幻的世界。尽管对手稿信心十足,他还是主动拿给出版商过了过目。“克莱夫·斯特普尔斯·路易斯和孩子们给了我不少意见,可我还想听听别人怎么说,问问大家抛开霍比特人,这故事是否值得一看。”
托尔金心下一动。二十年来,他忙着兼职写作,尽管百无聊赖,却足以养家糊口。可是现在,除了没想好续集如何下笔,他琢磨着自己也许能有所建树。“我必须承认,您的来信让我的心底燃起了微弱的希望。”他继续写道,“我想责任(挣钱)和欲望(给予深爱的故事的那份激情)可能(也许)将来不再有重逢的机会。”
从他举棋不定的话中不难看出:这是个好机会,他既能写自己喜欢的故事,还能创收。托尔金知道,改变他人生的机会到了。他只要再写上一部小说——最好多几个霍尔特人的故事。轻而易举,是吧?起初的确是这样。到了圣诞节,他写完了续集的第一章。他启程了!但不久问题出现了。
各种私事、工作,加上祸不单行,他生了场病,他一直没怎么动笔,甚至有那么几次,他差点放弃了这部作品。“我彷徨无措。”他说。从他的信上,你能发现他一路走来,曲曲折折,这情景真是再熟悉不过。他在信心满满地迅速达成目标与没了灵感与精力之间徘徊不定。一次,他说他“快乐的劳动”已然成了“噩梦”。
我之所以说这情景再熟悉不过,是因为我们在实现宏图大志的路上也经历过类似的事。动机、自信如波浪般起起伏伏。托尔金是如何不再彷徨,鼓起勇气写完了《魔戒》这本20世纪的畅销书的呢?答案要先从托尔金的朋友克莱夫·斯特普尔斯·路易斯说起。每当托尔金有了放弃的念头,路易斯总会在危急关头鼓励他坚持下去。“要不是他的支持,要不是他的友谊,我永远也走不到最后。”他说。那时刚好是1954年,第一批书评即将问世。十几年过去了,他依然对路易斯的帮助心存感激:
我欠他的永远也还不清,那便是……全心全意的鼓励。一直以来,他都是我唯一的读者。正是他让我有了写书的想法,让我觉得自己的“东西”可以不单是个人爱好。要不是他表现出的浓厚兴趣,要不是他长久以来的热心帮助,我是无论如何也写不成《魔戒》的。
托尔金有宏图大志,然而若是少了朋友的帮助,他也很难坚持下来。喜欢与否,我们都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
成功即社交圈
Success Is Your Social Circle
我们耳濡目染的文化中有个了不起的神话,单枪匹马便能功成名就。实事求是一些,压根没有这种事。成功需要帮助,而且常常还需要不少。我们不能忽视社交圈的作用。正因如此,所罗门才常把友谊挂在嘴边。“铁与铁摩擦更锋利,人与人配合更优秀。”他说。他还提醒我们注意不良的人际关系:“不要和怒气冲冲的人做朋友,爱生气的人只会拖后腿,别让他们影响你,让你的灵魂停滞不前。”
同伴很重要。“特别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时——打算减肥、戒瘾时——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需要他们在过程中给我们力量。”心理学家亨利·克劳德说。“研究表明,要是你生活在一群健康的人身边、生活在一群努力克服困难的人身边,你成功的几率便会大大提高……积极的力量可以感染他人。”
一开始便利用好那股积极的、有传染力的力量,让我们过上最好的日子。我们不知不觉便会与人接触。也许是同事、也许是孩子学校的老师,亦或是教堂的神父,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你多久能和他们接触一次。和他们接触并非刻意而为。但若是铁与铁摩擦更锋利,我们需要留意别人给的恩惠。与其乱交朋友,倒不如组建个团体,大家齐心协力帮助彼此实现目标,就像路易斯和托尔金一样。
任何人都无法独自生活。实事求是些,工作至少是两个人的事。同心协力,才能更容易实现目标。
主动交朋友至少在四个方面价值斐然:
· 学习。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会学得更快,观察力也会更强。优秀的人还会帮你想办法,教你做得更好。
· 鼓励。不论是为做生意、家庭生活,还是坚持信仰定的目标,似乎都不是轻而易举便能实现的。好的朋友能够给你需要的支持与鼓励,让你坚持下去,无畏风雨。
· 责任。我们需要能鼓励我们的朋友,需要能帮助我们做出改变的朋友。只有这样的朋友才能让我们知道自己的责任。
· 竞争。回想第一步的内容,有想法的人大都不畏惧竞争,甚至珍视竞争。这是为何?社会压力才是真正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力量。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员对工作了十周以上的四个小组做了对比。第一组成员独自工作。第二组的成员可以向社会求助。第三组成员两两竞争。第四组成员则分组竞争。最后两组成员的得分相当,而前两组的得分却相差甚远。结果呢?有竞争的两组的得分差不多是另外两组的二倍,即便第二组可以向社会求助也无济于事。
当然,这不仅仅是能得到些什么的问题,你也会将学到的勇气、责任与压力分享给组里的其他成员。这意味着,你要做出选择,把自己的目标告诉能帮到你的人。
注意,我说了做出选择。
明智选择社交圈
Choose Your Circle Wisely
说实话,我有时并不相信社交圈。我曾经和别人提起过我的目标。事实上,我还把目标发布在博客上,展示给全世界的人看。后来,我听到CD宝贝创始人德里克·席福尔在TED演讲上说:“心理测试一次又一次证实,和别人说起你的目标反倒让目标变得更加渺茫。”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的大脑享受到同样的满足感,似乎自己已经实现了目标一样,处处与你作对。但我知道事情并非都是如此,对吧?
我重新翻看了盖尔·马休斯的作品。她发现,把目标写下来,同支持你的朋友分享,远比把它们藏在心底要好得多。我们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两个完全相反的观点?这样便好:分享目标,但不要分享给所有人。相反,我们要做出选择——同支持我们的朋友分享、同了解目标始末的人分享、同愿意帮着我们信守诺言的人分享、同可以把我们从借口堆里拉出来的人分享、同鼓励我们趟过泥沼的人分享。
匿名戒酒会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查尔斯·都希格在他的书《习惯的力量》中调查了酒会成功的秘密。正如我在第一步里指出的一样,相信能戒掉酒让成败变得有所不同。正是有了一群充满活力的后盾,信念才变得更加坚定。“有时,参加匿名戒酒会上的人环顾四周,心里默默想着,要是这方法对那个家伙奏效,对我也一定管用。”一个研究员告诉都希格。“这便是团体与经验分享的重要性。”都希格做了进一步调查,找到几个例子,正是因为“融入了社会”,人们才能有所变化。一个女人将融入团体比作打开潘多拉的魔盒——从好的方面分析。自从融入了团体,她打开眼界,便不会再回头。“我再也受不了自己现在这个样子。”她说。“我得脱胎换骨才行,”都希格做了总结,“团体里的信念更加坚定。”
“五天即达最棒的一年”里的校友斯科特是我们这群人的典型代表。成功实现目标后,他说:“能有朋友和我一路走来,鼓励我走到最后真是太棒了。”而且好处并不是单方面的。“我也会帮助他们。”他说。斯科特和朋友们一起在谷歌上建了个目标页,定期监督彼此。“最好的建议是让别人加入进来。”他说。“这方法对我最有效——被监督,还能追究别人的责任。绝对值得一试。”
“好的同伴就像支撑结构,帮着我们释放真理。他们坚定了我们的信念,即便陷入泥沼,我们也依然能够坚持下去。重要的是社区里的人们以及他们共同的信念。要是你周围有想法的人不多,你就得想办法在实现目标的路上保持动力。可要是你周围有想法的人不少,你便能获得勇气,获得精神与物质上的支持,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开阔视野,学到更多的东西。好的想法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和别人聊天聊出来的。生活在好的同伴周围,我们会越来越好,会想出更有效、更新鲜的方法来应对挑战。”经济学家恩里克·莫雷迪说:“与聪明人相处能够让我们更加聪明、更有创造性,能够收获更多。越聪明,效果越明显。”
一开始,我提到了托尔金和路易斯。其他有创意的同伴也一样有活力。保罗·麦卡特尼和约翰·列侬有时会争论一番,但常常通力合作。无论怎样,若是缺少了彼此,他们便不会有现在的成就。
哪类团体最有效?
What Groups Work Best?
不同的团体特点各异,这取决于你对在团体里交上几个知心朋友的意愿。以下是几个不同的团体,没准儿对你有用。
网络社区。我很骄傲,读者和博客听众帮我在Michael Hyatt.com建了网络社区。从那里,成千上万优秀的企业家和领导,包括我自己,都能够获取信息,获得鼓励。我们还在脸书上为“五天即达最棒的一年”、高效率课程、自由聚焦课程以及平台大学建立了社区。每个星期,我们都能目睹参与者的自我突破与改变。无论你想实现什么目标,这种团体都能帮你们抵达终点。
跑步健身社区。你可以加入已经成型的社区,比如健身课程或是跑步俱乐部。我第一次参加半程马拉松前,是独自一人做训练。然而第二次、第三次,我盼着能有人来帮帮我。我女儿梅根为当地一家慈善机构建了个跑步小组。比赛前,一连四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三十来个人一到周六,就在早上聚在一起跑步。几乎所有的社区都有共通之处。要是当地没有社区,干脆自己建一个吧?
交流社区。一对一辅导能够教你好的习惯、给你意见、告诉你别人是如何挺过你眼下的难关的。这类团体更适合在行业内小有成绩的人,适合愿意把经验分享出来的人。几年来,我参加过几个这样的团体,它们帮我在实现个人目标和职业目标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指导型社交圈。每个人都需要引导,并且越多越好。导师面对面分享经验,在线分享经验,鼓励我们,刺激我们。我就是这种团体的一员。几年来,我领导了几个指导小组,把年轻的专家聚在一起,分享痛苦,分享喜悦,不断成长。最近,我们还为“五天即达最棒的一年”以及自由聚焦课程创建了这样的团体。我们聚在一起解决问题,学习新方法,逼着彼此成长、进步。
读书学习小组。无论是生命、信仰,还是家庭、生意,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有时,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便是几个人围坐在桌旁,一起读读这方面的书。书给了我们前进的方向,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够让大家聊些比书更重要的东西。
责任小组。有些责任小组很严肃,比如匿名戒酒会、萨姆森协会,但有些责任小组却很随意,比如斯科特和他的朋友们。责任小组是为了邀请组员监督彼此,他们事先定好了奋斗路线,要是出了什么岔子,就鼓励、刺激下对方。
好朋友。任什么也取代不了好友。路易斯和托尔金的友谊持续了数年,即便二人的关系有些紧张,也都让彼此获益不少。路易斯偷偷向诺贝尔委员会推荐了《魔戒》。虽然没有获奖,却足以证明托尔金的作品在他朋友心中的地位。我发现我的朋友也是一样。我总是忙着工作、忙着照顾家人而顾不上他们,但好友却像支撑着你生活的支柱。要是好友知道了我们的梦想和目标,他们便竭尽所能支持我们,让我们激情澎湃地前进。
千万别错过机会
Don’ t Miss Out
主动交朋友会让我们收获更多,让我们变得更有创造性、更有价值,要比我们单枪匹马有意义得多。如果你和我一样,交朋友可并不容易。工作和家庭琐事让你交不上朋友,特别是交不上什么知心朋友。但要是你想过上最好的生活,千万别错过机会!朋友能在工作和生活上帮我们大忙,他们的价值不可估量。
第四步 行动计划
●1.回忆动机
从识别主要动机入手。你的初衷是什么?它对你来说为什么重要?找个本子,要不就拿出张纸,一一列出主要动机。只列动机还远远不够,记得给它们排个序。把最好的理由写在前面。最后,用脑子去想,用心去体会。
●2.驾驭动机
追逐目标的过程中,有四个方法能让你坚持不懈:
(1)识别、憧憬未来。最终,事情本身便有了意义。
(2)要知道新习惯不是几个礼拜就能养成的。没准需要五六个月。所以别期望太高。
(3)游戏人生,请习惯使用一些养成软件和日历薄帮个忙。
(4)正如丹·沙利文所说,要衡量所得,而不是差距。珍视每个小的成就。
●3.组建团体
若是有朋友同行,目标的实现便会容易不少。主动交朋友给了成功四个好处:学习、鼓励、责任、竞争。至少有七种朋友,能够帮你成长,帮你实现目标:
网络社区
跑步健身社区
交流社区
指导型社交圈
读书学习小组
责任小组
好朋友
若是找不到合适的团体,千万别犹豫,干脆自己建一个吧。
第一时间更新《规划最好的一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