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用同调效应获取亲近感

“周末一般如何度过?你是哪里人?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在用什么牌子的手机?”

初次见面想和对方处好关系时

——持续发问,直到找到共同点为止

我十分喜欢和别人聊天,由于自己的兴趣或是跑现场的原因,经常会参加一些大型派对和交流会。

我每次都会在现场环视一周(可不是专门来竖着耳朵偷听别人讲话),发现人与人的差别都能很明显地体现出来。有些人和初次见面的人很快就能打成一片,有些人到最后也没能和任何人熟络一点。

善于和初次见面的人打成一片的,无一例外都是“发问高手”。

他们在谈话过程中最低限度地涉及自己的情况,将对方的信息不断挖掘并在其中找到共同点,然后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活跃会话的气氛。

比如,当你多次参加某交流会后,很可能有和对方都认识的熟人。这时,以“你是第几次参加?”为切入点,之后就能自然而然地问出“什么原因促使你来参会?”,进一步引出你们共同认识的人,再以他为话题,这样一来你们俩就不再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了。

如果你们没有都认识的熟人,可以试着在对方的兴趣爱好、所在行业等方面来寻找共同点。

比如联谊会上铁定会出现的问题“周末一般如何度过?”,就是一个找寻共同点的开放式发问(19节)。由于能够回答的范围很广泛,所以也更容易找到双方的共同点(例如,如果得到“我会去看现场演出”的回答,就可以接着问“喜欢哪种风格的音乐?”)。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

确实不太容易找到共同点时,你仍然劈头盖脸地不断切换话题发问,会让对方陷入窘迫的境地。这种发问方式称为并列发问,是wide show(日本访谈类节目记者常用到的采访形式,类似“夫人怎么称呼?平时深居简出吗?来,对我们的观众说上一两句”这种风格)。

为了避免对方陷入窘迫的境地,对于没有共同点的话题,偶尔也要深入挖掘一下,来制造活跃的对话氛围。

还有个绝招,你可以用“我前些天读的一本书里写道,想处好关系的话,就去找寻共同点(笑)”这样的话语直率地告诉对方,也会有不错的效果。

人遇到和自己具有共同点的人时,会产生亲近感,从而一下子缩短心灵之间的距离。这也被称为“同调效应”或者“相似性法则”,要点在于如何才能让自己处于“和对方容易产生亲近感”的状态。

初次见面想和对方处好关系时

◆ 容易找到共同点,初次见面时使用也不会感到奇怪的发问

“您有什么爱好?”

“您是哪里人?”

“您从事哪个行业?”

“喜欢的艺人是谁?”

“在用什么牌子的手机?”

“上下班路线是怎样的?”

“您家里有几口人?”

“(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

“有没有在做一些健身运动?”

“在用脸书吗?”

41 展现“细节观察感”

“这个手机套很可爱呀,上面印的是哪里的卡通人物?”

想尽可能缩短心与心的距离时

——看破对方在意的事情,以此来发问

发问之时的主要动机在于对自己未知的事物所具有的“想了解”的想法,反过来说,即具有“不会向自己不感兴趣的对象提问”这种倾向。

为赢得对方的信赖,该如何将兴趣点转移到对方身上,这才是本节的要点。

某位神童补习班的男讲师曾经说过,他认为“若失去学生的信赖,老师对他们的教导也将没有意义”。因此他完全将授课计划抛在一边,为了和学生之间形成信赖关系,一个劲儿地选择学生喜欢的话题来讨论。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补习班或者家庭教师大部分都是父母包办的。而且这些老师与孩子之间存在着立场和年龄的差异,孩子心里会觉得“反正这老师一定自我感觉良好地来教我吧。考生实在是痛苦啊……”,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他认为消除这种心理障碍,关键点在于让孩子觉得“啊,这位老师会听取我的意见”,“和其他的大人不一样”。

孩子们书包上的小挂件、印着卡通人物的文具和手机壳等小物件能够表现出他们的“意见”“关注点”“品位”“兴趣”。这位老师总是能够很快注意到这些地方,然后用类似“这个很有意思啊。你很喜欢这个卡通人物吗?”的话语边称赞孩子的兴趣爱好边发问,从而营造出一个更易于学生表达自己的环境。

这在会话术中也是通用的铁律。为了让会话活跃起来,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不知不觉中抛出一些谈话素材,让对方觉得“别人期待他说些什么”,从而将他置于话题中心。

观察著名主持人明石家秋刀鱼先生的话术时,你会发现他既是话题收尾高手,也是引出话题的高手。很多人在活跃会话气氛时容易急于求成,使得自己反而成了会话的中心,这就完全本末倒置了。

发问话题选取在其他人轻易不会触及的偏好之处,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人都有希望得到认可的需求,所以往往因“这样细节的地方都被你发现了”而感动,由此即可自然而然地向你敞开心扉。

对方关注的事物都是有迹可循的。

也许是在一部智能手机的锁屏上,也许是在会话细微之处蹦出的关键词中(比如平常沉默寡言的人,在谈到电视剧时就变得口若悬河)。

所以会话时要有一颗关注对方的心,还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想尽可能缩短心与心的距离时

◆ 看穿部下的偏好时

“哇,这壁纸上是菲尔·米克尔森。果然对于打高尔夫的左撇子而言,他是神一般的存在。”

◆ 看穿上司的偏好时

“每次我都在纳闷,课长怎么知道这么多不错的店啊?您都是怎么找到的呢?”

◆ 看穿同事的偏好时

“你的邮件写得简单明了,能教我诀窍吗?”

◆ 看穿女性的偏好时

“您提的包和今天穿的服装很配哦。您认真考虑了色彩搭配吧?”

42 单纯为了搭话的社交性发问

“你喜欢甜的东西吗?”

想和对方关系更进一步时

——即使知道答案,也要勇于发问

公司的同一层楼里,听到了在意的女性和其他同事在热情地讨论瑞士,于是获取了意中人“喜欢瑞士”的信息。恋爱达人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算好时机,以瑞士为话题和意中人搭话来制造接触机会。

如果之前她们的会话声音大到全楼层都能听见,那等她们聊完后,直接问“你喜欢瑞士啊?”就行了;如果只是隐约听到,那就只字不提你之前在听她们谈话的事情,改天佯装不知地故意问她:“最近对甜点十分着迷,你对瑞士甜点了解吗?”这才是正确的发问方式。

前一节中提到寻找对方的关注点能够提高他对你的信赖度和亲近感,因此要有效利用已经获取的相关信息。况且谈论对方喜欢的话题很容易让会话气氛热烈起来,当你转换为听众的角色时,只需时不时有意地随声附和就足够了,因为你再怎么去想象“她喜欢瑞士的哪些方面啊”,对于现实中的关系进展也毫无帮助。

若想让会话氛围再热烈一些,你就得亲自去了解一下最新的流行趋势,抛出类似“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家南青山的咖啡甜点店,想去想得不得了。你之前去过吗?”这样的话题,你们之间的关系就已经升级成为瑞士同好了。

频繁接触会更容易产生亲近感,这是人的本性。

这仅仅是指有效接触。

但是,同一家公司里每天都会见面的同事如果完全不说话,那心与心的距离也没法缩短,说不定还可能让人产生“这人不好相处”的想法(原因在于关系本来就是靠会话构建的)。

使用明知故问的发问方式,其最大动机往往在于想提高接触频率。

像家长孩子之间“你在学校怎么样?”“一般”这样的会话,像公司董事和普通职员之间“情况怎么样?”“托您的福,让我忙起来了”这样的交谈,还有像大阪商人之间“赚了吗?”“毛毛雨啦”这样的客套,都是为了制造接触机会。

能用这种方式活跃会话气氛的话自然很好,就算仅仅从问候的角度讲,也不需要特别正式的回答。

想和对方关系更进一步时的发问实例

◆ 特意拜托别人帮个小忙时“计算器能借用一下吗?”

◆ 即使没烦恼,也特意找人倾诉

“我说,你对部长怎么看?最近他好像‘压力山大’。”

◆ 特意关心对方

“最近你很努力啊,看起来好像很疲惫。”

◆ 特意找话题

“雅虎新闻里有一篇很好笑,看了吗?”

43 心理作用活用术精选三则

“看起来很花哨,实际上这种早就烂大街了吧?”

想恰到好处地称赞对方时

——以最大化取悦对方为目的来发问

前面已经写到关于称赞对方的重要性,称赞是让对方心情愉悦并缩短心与心之间距离不可或缺的手段。

这一节将介绍恋爱达人经常使用的能让效果翻倍的称赞技巧。

1. 间接表达你的称赞

对于模特级别的美女你用“你很漂亮”来称赞对方是不会管用的,因为这样的话她早听过无数遍了。

推荐你用点别出心裁的办法,来将自己和一般人差别化。

可以用“您母亲想必一定很美丽吧?”这样的话转移称赞对象,或者用“像您这样才貌双全的人,肯定各大公司都抢着要吧?”通过社会评价来称赞,还可以用“就算告诉我著名的女性杂志找您合作,我都不会感到奇怪”这种其他人很少会使用的假设来称赞对方。

2. 从上帝视角称赞

对于人而言,各方面都是可以一分为二来看的。

有的人平常认为做家务很麻烦,一旦真开始打扫起来,也会有始有终。有的人看起来总是精力充沛,实际上心里有很多的烦恼。很少有人会斩钉截铁地断言“自己是某种类型”。

在两面性中更靠近哪一面决定了“世人对其的印象”,所以只需特意从完全相反的一面称赞即可。

对方听到以后,会觉得“这人能够理解真正的我”而心怀感激之情。

顺便说一句,这也是占卜师常用骗术的一种。

3. 男人重视结果,女人重视过程

一般认为用“社会地位、头衔、收入、名声、成绩”等以结果表现的事物称赞男性时,会让他们更没有抵抗力。反之,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耗费的“精力、时间、钻研、毅力”等,总结起来就是用“付出努力的自己”来表扬女性时会让她们更高兴。

如果对方确实是位获得了相应成绩的经营者,应该这样来问:

对男性:“总经理,这次和客户签了什么样的项目?”

对女性:“总经理,想必您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吧?”

恋爱技巧中也有类似的套路。

想恰到好处地称赞对方时

◆ 用间接称赞的问法

“在像您这样的老板手下工作,员工们肯定斗志很高昂吧?”

◆ 带有两面性的问法

“看起来逍遥自在,没想到这么好强。”

◆ 找对称赞点的问法

“(对男性)作为行业领袖,您的感觉如何?”

44 稀缺价值原理

“刚才有位女性朝我靠了过来,怎么办啊?”

想让对方认同“现在不作为就会有损失”时

——强调那些小概率事件

以前上班时,经常路过商店街上一家不起眼的团子店。虽然别人说的确好吃,但没有到让人垂涎欲滴的程度,所以我一直没有去品尝。

有一天,我从店门前走过时发现一张通知即将停业的贴纸。

“错过这个机会,就再也吃不到这里的团子了”,带着这样的想法,我眼里的团子也变得更加美味,不由得买了不少。

越难以得到的东西人越会赋予它更高的价值,这被称为“稀缺性原理”。

比如世界上每天都会喝,但喝一瓶少一瓶的珍藏葡萄酒;世界上仅有的300台超高级跑车;还有即将停业的店里的团子。

稀缺性原理应用起来具有很强的效果,所以无论在商界还是恋爱中,都经常被有意使用。

确实有这样的女性,你都表白好几次了,而她总是采取一种矫揉造作的态度,怎么也不肯说“Yes”。

这时可以借助稀缺性原理来应对,有两种套路可以使用。

“最近有人向我表白了,怎么办?”

用这样的话语告诉对方对手出现了,来煽动其产生竞争意识。

“其实,到了秋天我可能要调到伦敦了。你不寂寞吗?”

或是用这样的话语来设置一个时限。

特别对于第一种套路而言,如果你成功地让她察觉到“竞争对手比她更优秀”,那么效果会更好。因为这时对方除了着急之外,还会产生嫉妒心和独占欲。

但是,如果你对对方缺乏一定的吸引力,那么这种技巧可能会完全没有效果。

比如告诉讨厌你的异性“你可能调到海外工作”,她心里只会想“别回来了”;或者告诉她“你同时受到了两个人的约会邀请”,只会被她看穿,然后用“发个短信一起结伴去玩呗”轻松化解。

当然,能用正常的行动让对方知道她对你而言不可或缺就够了,也根本用不到这些小聪明。下述这些人本身的稀缺性价值就很高,所以不需要你特意去吸引他们:

• 常常具有献身精神的人

• 具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的人

• 拥有压倒性资源(财富、美貌、人脉、经验等)的人

想让对方认同“现在不作为就会有损失”时

◆ 想让部下更有干劲时

“纽约分店需要补充一名骨干人员。这可是几年一遇,你到时也申请试试吧?”

◆ 想多卖点商品时

“还有5分钟限时特卖就要结束了!还不抓紧这个机会?”

◆ 想邀请别人去音乐会时

“据说这是××歌手日本公演的最后一场了。一起去吧?”

45 为什么有很多人以和对方分享恋情为契机开始交往

“我有不能告诉他人的烦恼。你能稍微听我说说吗?”

想让对方对你产生特别感和连带感时

——以分享秘密为主题发问

小时候,和死党们在无人的教室里集合,互相袒露自己喜欢的同班同学是谁;不告诉家长和老师一起到隔壁城市冒险;男生们还会在杂树丛中建立秘密基地,这些蕴含着很深羁绊的记忆想必你也有吧?

如果有人将极少与人分享的隐私告诉你,那么你们之间的连带感将显著加强进而形成深厚的友谊。

这一点在和对方分享恋情的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

“自从我将恋爱的烦恼向他倾诉之后,不知不觉我们就在一起了”,这样的故事你也听到过好几次了吧。倾诉者将自己心底的恋情讲出来,与之相对,倾听者会有“她能向我敞开心扉让我很开心,更开心的是能成为她的依靠”这样的感情萌芽,以此为契机就有了后面的展开。

还有一种情况,当对方向你主动敞开心扉时,为了回应他的诚恳和直率,你也会有想向他敞开心扉的心理(回报性原理),更容易产生“稍微谈谈自己的事情也挺好”这样的想法。结果,双方都将真正的自己完完全全暴露给对方,从而产生了共鸣。而且这共鸣是由更本质的事物所产生,并不是由外貌之类流于表面的东西产生,发展到这一步自然也就容易坠入爱河了。

特别是当倾诉者坦露心声时的样子和平常所见差别越大,对倾听者的冲击也越大。恋爱达人则经常有意利用这一点。

分享秘密的模式有这么几种:

1. 自己揭开秘密的模式

2. 互相交流秘密的模式

3. 制造只属于两个人的体验模式

4. 问出对方的秘密,让他相信你绝对不会告诉别人的模式

对于第4种方式,根据两人之间关系远近不同,可能产生的是“威胁”而不是“连带感”,因此还请特别注意。偶尔需要在对方吐露秘密后也将自己的秘密告诉他,来形成“互相掌握弱点的关系”,才能产生更为牢固的纽带。

发问使用最有效的是第二种方式。此时最有效的发问方式是揭露自己的信息来换取对方的秘密。

例如,用“别看我这么马虎……××可是毫无缺点呢”来奉承对方,进而引出对方的真心话“没有没有,其实呢……”就是一种实用技巧。

想让对方对我产生特别感和连带感时

◆ 自己揭开秘密的模式

“能约好不告诉任何人吗?我啊,其实想从公司辞职了。”

◆ 交流各自秘密的模式

“老实说,我家里很穷,之前有段时间为此烦恼了好久。你之前也因此而烦恼吗?”

◆ 制造只属于两个人的体验模式

“别告诉其他同事,这曲奇是送来的慰问品,吃不吃?”

◆ 问出对方的秘密,让他相信你绝对不会告诉别人的模式

“到底发生了什么能告诉我吗?我不会告诉任何人。”

46 利用认知不和谐的低球技巧

“我拿到了人气偶像演出的票,一起去吧?”

想尽办法也要制造契机时

——用绝对无法被拒绝的问题来诱导

先用肯定能吸引对方的条件诱使他说出“Yes”,之后再让其接受不利的条件。这样的说服技巧或销售手法被称为低球技巧。英文写作low ball,意思就是容易接住的球。

从道义上讲,并不推荐使用这种技巧,但其效果确实显著。

我们最常见的低球技巧是,超市广告单上的超值商品。

通过“卷心菜只卖19日元!”这样的广告,吸引大量家庭主妇到店。实际情况是超值卷心菜在开业之后很快售罄,这些主妇们只能在超市里正常购物,这就是商家的低球技巧。

那些家庭主妇的丈夫听到她的遭遇肯定会抱怨“想买的商品卖完了,那老老实实回家不就好了吗”,然而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这些家庭主妇多多少少会买一些东西回去。

为什么呢?下面就来解释一下其中的逻辑。

听到促销消息的主妇们到店里的心情是欢欣雀跃的。因为买到了19日元的卷心菜就能够证明自己是一名持家的合格主妇,可能心里都浮现出被丈夫夸奖的情形了吧。

当带着这种状态面对卷心菜卖完的事实时,心情一下子低落了不少。

但是,就这样什么都不买直接回家的话,理想和现实的落差过大,很难在短时间内整理好心情,这种现象被称为“认知不和谐”。

这样一来,主妇们为了排解这种坐立不安的情绪,决定还是赶快先买点美味的食材吧,这样到超市来这一趟也有了意义(和前面的沉没成本理论密切相关)。

下面用更简单易懂的例子来说明认知不和谐现象。

想来你也一定有过品尝甜食时产生过罪恶感的体验吧,明明知道吃了甜食会胖(明明认识到了),然而还是吃了,这就产生了理想与现实的差别(不和谐)。为了消除这种不和谐,很多人会用“吃甜食用的是另一个胃”“巧克力是精神安定剂”等借口来自欺欺人。

还可以用如下的方式将低球技巧运用到恋爱中。先用“我很可能拿到著名艺术家展览的门票,你那天有空的话一起去吧”这样的话来敲定约会,到了当天再说“对不起,没能拿到票。不过这附近有家餐厅很美味,我请你去吃吧,顺便赔罪”来直接越过原来的主题。

比起垂头丧气直接回家,对方也更愿意先吃顿大餐再回去。这样一来,消除认知不和谐的心理就占了上风。

但是需要多加注意的是,最开始提出的诱饵不能在吸引力上差距过大,否则会严重伤害对方的感情。

想尽办法也要制造契机时

◆ 强调免费来吸引顾客

“免费教你提高餐厅营业额的诀窍!来参加吧!”

→讲授的内容单薄,只是为了推销咨询合同。

◆ 许愿前景来招揽人才

“在本公司工作满三年可以升为经理。你觉得怎么样?”

→其实只有部分人可以。

◆ 用夸张的广告来聚集人气

“只需这个价格就可以住在欧洲名牌酒店!很便宜吧?”

→只不过是普通的旧酒店。

47 误前提暗示

“游乐场和动物园,想去哪个?”

不想给对方拒绝的选项时

——若无其事地提出“最终选项”

本书中多次提到发问具有束缚对方思维的效果,本节讲解的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那么先来看看实例吧。一位男性正在邀请一位女性与他约会。

男:“最近,熟人给我介绍了两家很不错的餐厅。据说不但味道不错,环境也很优雅,性价比也高。”

女:“不错哦,找机会去试试。”

男:“是吧……说起来,周六晚上有空吗?”

女:“有空,怎么了?”

男:“黑豚料理和泰国菜,你想去哪一家?”

女:“我选泰国菜!”

男:“和我一样。那就说好了哦。”

用这样的对话很自然地把约会安排好了。本例中男性的发问术有两个要点值得借鉴。

首先是借助闲聊的方式提出餐厅的话题,在对方说“找机会去试试”且尚未建立起心理防线之时,询问她周六晚上是否有空。这样一来,女性就没法拿没时间当借口了。

另外值得借鉴的一点就是本节的主题,邀约之时不问“约会去不去”,而是以约会成形为前提问“吃黑豚料理还是泰国菜”,即所谓不经意间提出“最终选项”。由于完全没有给出对方不去约会的选项,相当于给对方的思维加上了屏蔽网。

直觉敏锐的女性听到他这么问可能马上就会吐槽,“你是说约会吗?”“我没有选择权吗?”“怎么觉得你问得好狡猾”等等。

不过至少我们没有向对方抛出“能跟我约会吗?”这样沉闷的问题,气氛也会愉快得多。而且从女性的角度讲,当面说了“想去”,也更容易给自己没有拒绝对方的心理暗示。

何况要是女性本来就对男性有好感,则更不会觉得难为情,自然而然就促成了约会。

这种有意限定发问前提的方法就叫作“误前提暗示”。

“到地方工作还是降薪去总公司,你选哪个?”

“打扫浴室还是洗碗,你想干哪一个?”

这些也属于误前提暗示。

第一时间更新《优秀的人都是提问高手》最新章节。

相关阅读

金色梦乡

伊坂幸太郎

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卡尔·纽波特

能力迁移

乔治・安德斯

个体突围

艾玛·加侬

第二次呼吸

博尔戈

太阳系大乐透

菲利普·迪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