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未来

Design Your Future

福音书中有一件有趣的事,耶稣曾在不同场合分别问过三个需要帮助的人:“你希望我做什么?”为什么说它有趣呢?

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耶稣不仅知道这些人需要什么,而且能立刻给他们提供帮助。但是他没有。相反,耶稣要他们说出自己的需求。似乎他们表面的需求并不是他们最深的需求。他们不仅需要帮助,而且更需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在这些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之前,耶稣不愿意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耶稣的做法是先要他们说出自己的需求。

顺其自然不会等来非凡的成就,随波逐流不能到达想去的终点。你只能有意识地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并根据目标制定行动方案。步骤3旨在帮助你理清自己的需要,创造理想生活。

这是乐趣的开始。

7 目标七原则

Great Goals Check Seven Boxes

不做无目的的思考或行动;没有目的地的旅程注定徒劳无功。

——僧侣马克《论精神法则》

2002年,通用汽车公司决定要占据29%的美国汽车市场。自1999年开始,通用汽车公司就从未达到过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通用汽车对这个目标过分着迷,推出了零息贷款等一系列不计后果的促销措施。公司高管甚至把数字“29”别在胸前,以突显这个目标的核心位置。但他们最终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通用汽车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竞争激烈,尤其是来自韩国的竞争。一位高管抱怨道:“如果竞争稍稍公平一些,我们的目标就能实现。”但分析师认为,通用汽车为了占据市场份额不惜牺牲营业利润,最终导致目标失败。因为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通用汽车公司在几年后最终破产,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保护。

不仅仅是通用汽车。其他组织也曾经陷入过类似的目标陷阱,例如美国安然公司。从这些例子来看,设立目标似乎很容易带来和预期相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结果。但我不这样认为。

我从事目标制定实践与教学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也见证过、经历过无数的成功案例。我们不仅可以避开陷阱,而且还能从目标设计阶段开始就彻底防止陷阱出现。我们可以将自己的决心、抱负和梦想转变为符合七大原则的目标。在介绍这个框架之前,我先解释为什么我们要把目标用文字写下来。因为写下目标是规划最好的一年的基础,所以我有必要对其进行说明。

写下目标的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of Written Goals

一项经常被引用的常春藤学校研究认为,表述目标有助于实现目标。可惜这项研究是伪造的。人们发现这个事实之后,就认为把目标写下来的好处也是假的。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美国加州多明尼克大学教授盖尔·马修斯不久前进行了一项研究,证实了写下目标的效果。她的研究对象是来自不同国家的267名企业家、高管、艺术家、医疗专业人员、教育家、律师等各行业的专业人员。马修斯把所有人分成五组,并对他们进行了为期几周的追踪。她发现,仅仅是写下目标这一做法,就能够将个人成就水平提高42%。我个人以及我学生的实际经历和马修斯的研究结论完全吻合。

写下目标不是最终目的。但这是成功的基础。理由如下。第一,写下目标让你看清内心的渴求。想象一次没有目的地的旅行。要收拾什么行李?走什么路线?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到达?所以,确定目的地是旅行的开始。思考目标是写出目标的前提(你可以去问问文思枯竭的作家。他们之所以无字可写,是因为他们无话可说。)。

第二,写下目标帮你克服阻碍。我们把目标写下来,并不是在痴人说梦。我们动用了自己的智力,经历了处理、检查、分析一系列程序。每一个有意义的打算、目标或梦想都会遇到阻碍。从你定下目标的那一刻起,你就能感受到阻碍。但是,这种情感和智力的参与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自己的目标,并锻造自己对于目标的决心。这一点我们会在步骤4中详细讨论。

第三,写下目标激励行动。写下目标只是一个开始。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是很重要的,但是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付诸实践,要采取行动。我发现,写出目标并定期反思,能让我快速投入到下一步行动中。

第四,写下目标帮你筛选机会。你越是成功,机会就越是泛滥成灾。这些新的机会很容易让你注意力分散,偏离正轨。这时候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对照自己的目标表来筛选这些机会。分清轻重缓急能有效避免“新奇事物干扰综合征”。

第五,写下目标帮你跟踪进度。看不到进步是一种煎熬。似乎自己劳心劳力却一无所获。但写下目标就像是高速公路上的里程标记。你可以看到自己已经走了多远,还有多少路要走,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到达终点。我在步骤5中还会再提到第三至五个理由。

但如果想从写下目标中收获更多,还需要保证目标符合七个标准。你可能已经听说过SMART目标管理原则。SMART是一个首字母缩略词,分别代表Specific(明确)、Measurable(可衡量)、Action-oriented(行动导向)、Realistic(现实性)、Time-bound(时限性)。我和丹尼尔·哈卡维在我们合著的《生命向前》中采用了这个框架。这个框架由通用电气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率先提出。后来不断有人对这个框架进行修改和扩展,其中也包括我自己。我以结果为导向,以最可靠的目标研究为基础,对这个框架进行了调整。下面我将介绍SMARTER目标管理原则。

原则1:明确性

Attribute 1: Specific

SMARTER目标管理的首要原则就是明确性。水从水管中流过,水管直径越小,水的冲力越大。同样的道理,每个目标的范围要足够狭窄。研究表明,目标越明确、弹性越小,我们就越可能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创造力、智力,以及毅力。模糊的目标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因为即便我们有努力的意愿,也很难找到努力的方向。而明确的目标能够为我们的技巧、能力等资源提供渠道。

要制定符合SMARTER标准的目标,首先要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例如,我可以说“我想写一本书”,但是这个目标太模糊了,我想要写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就我个人而言,我应该说,“写完《自由专注》。”“自由专注”是我的一个有关高效率培训的网络课程,也是我正在写的一本书的暂定标题。又比如说,“学习摄影”。这个目标明确吗?不明确。你究竟想学习摄影的哪一个方面?明确的目标应该类似于“完成Lynda.com网站上的‘摄影101’课程”。

写下的目标要明确、可测量、可行、有一定风险性、有时间限定、更准确,具有相关性。通过与这个检验表核对检验,我们的目标会更易达成。

原则2:可衡量性

Attribute 2: Measurable

SMARTER目标管理的第二个原则是可衡量性。换句话说,目标应该要有内置标准,你可以用这些标准来衡量自己。可衡量性之所以重要,原因有两个。首先,你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已经实现目标?“我今年要比去年赚得更多”并不是一个有效的目标。比去年多多少?可能只生活成本轻微上涨,也可能是佣金提高30%,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健身也一样。“我要多运动”不是有效的目标。因为这个目标是模糊的。清晰的目标应该类似于,“我计划每周去四次健身房”,可衡量的目标才能提供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

其次,你要能够判断目标的进度。如果你的目标是具体的,你就能将整个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也就是说,你要能够跟踪记录自己的进步。实现目标的乐趣,有一半就在于不断见证自己的进步。心理学教授蒂莫西·A.皮切尔说过:“如果我们最困难的目标取得了进展,就会获得最强烈的积极情绪反应。”而经济学家理查德·莱亚德说过:“任何一个快乐的人,名下都有一个项目。”

原则3:可行性

Attribute 3: Actionable

SMARTER目标管理的第三个原则是可行性。行动是目标最根本的内容。因此在制定目标时,明确主要行动至关重要。如何明确?

听起来可能很简单,但我认为最好使用明确的动词来表述计划中的行动。例如,不要用“更”“多”等词,最好用“进行”“完成”“消除”等明确的动词。例如,“更新博客更有规律”。这个目标可行性高吗?不高。因为“更有规律”描述的是一种状态。但“每周写两篇博文”却是一个高可行性的目标。因为动词“写”直接清晰地指明了行为动作。又如,“更注重健康”,可行性高吗?不高。但如果目标是“每周散步五次,每次三十分钟”,可行性就大大提高了。

原则4:风险性

Attribute 4: Risky

SMARTER目标管理的第四个原则是,目标必须具有一定风险性。通常我们都说目标一定要现实。SMART目标管理原则中的“R”通常都代表现实性(Realistic)。但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关注现实性,就可能会把目标定得太低。

我在上文介绍过“五天即达最棒的一年”课程学员詹姆斯。学习这个课程时,他的收入是六位数,但他的工作不能给他带来成就感。他认为自己的贡献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对企业也不再有使命感。他知道改变的时候到了。他可以制定一个保守的目标,例如,和雇主协商解决他的问题。但他没有。“我受够了。”他回忆道,“我和老板说,‘我不干了’。”辞了职,他的目标就是成立自己的公司。詹姆斯家中还有妻子和两个不到五岁的孩子,但詹姆斯有信心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他做到了。他甚至还还清了此前欠下的三万美元贷款。

风险成就了詹姆斯。如果当初选择了安全路线,他就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为什么呢?目标理论家埃德温·A.洛克和加里·P.莱瑟姆说过:“目标难度和个人表现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他们从接近400项研究中得出结论,“目标难度最高的实验参与者的个人成就比目标难度最低的参与者高250%。”挑战使人强大,安逸令人怠惰。

但是保守的目标还是持续诱惑着我们。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率先进行了有关风险厌恶的研究。“我们往往更倾向于避免损失,而不是取得收益。”他说,“人们对失败的厌恶远远强于对成功的渴望。”每个人的风险厌恶程度不同。而风险厌恶也有明显的好处,例如减少困难产生。但是风险厌恶却不利于我们制定目标,尤其是在我们不了解其影响的时候。由于目标失败带来的挫败感,我们往往会以“现实”的名义制定容易实现的小目标。而一旦我们实现了这些小目标,就会立刻变得松懈。

我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但是如果一味追求所谓的“现实”,我们可能就会无意中触发风险规避的本能,错失原本应该属于我们的成就。我也不是让你去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应该要有一定的难度,才能激发我们的潜能。我会在第 9章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原则5:定时性

Attribute 5: Time-keyed

SMARTER目标管理的第五个原则是定时性。定时性可以通过截止期限、频率、定时任务实现。例如,如果将目标定为“多读书”,就会缺少一种紧迫感。这个目标可以十年后完成,也可以二十年后再完成。即使这是我的新年目标,也就是说这个目标要在今年完成,但具体是今年的哪个时候,仍然不能明确。我照样可以推迟这个目标,然后将其置之脑后。但如果我的目标是每个月读两本书,那么这个目标就有了挑战性,也会引起更多的关注。截止期限能够激发紧迫感,提高行动力。

又如,“争取五个新客户”。什么时候争取五个新客户?“12月31日前争取五个新客户”,这就是有时限性的目标。但要注意一点:不要把所有的截止期限都定在12月31日。

过于遥远的截止期限对执行不利。你心里会想,“我还有很多时间。还有十个月/十二个月才到截止日期。”充裕的时间会稀释努力的程度。同理,时间越紧迫,努力的强度越高。截止期限越临近,效率就会越高。洛克和莱瑟姆在一次现场实验中发现,即便工人的生产时间被缩减40%,生产量仍然可以达到100%。新的截止期限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我们在制定短期目标时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压缩单个目标的时间,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

要注意你的承受力。建议每年制定七到十个目标,但每季度最好只有两到三个截止期限。如果目标太多,注意力就会分散,最终的成果也会大打折扣。

设定截止期限是实现成就型目标的关键一步。但如果是习惯型目标呢?我会在下一章进一步解释这两种目标的区别,现在我们先来解决定时方法的问题。对于持续进行的活动而言,截止期限是没有意义的。但截止期限并不是唯一一种定时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固定频率和定时任务来培养习惯。“多运动”是一个容易被遗忘的目标。但“每个工作日早晨七点到公园跑步半小时”却是取得胜利的第一步。这个目标明确规定了你要做哪种运动、去哪里做、做多久,以及什么时候做。

习惯型目标的定时方法提供了触发行动的外部动力。

原则6:激励性

Attribute 6: Exciting

SMARTER目标管理的第六个原则是激励性。换句话说,你的目标要能够唤起你的激情。研究表明,如果我们有实现目标的内在动机,实现目标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外部动机在一定时期内有效,但如果制定的目标不能激发我们的内在动机,我们很快就会失去执行目标的兴趣。

这就是詹姆斯在上一份工作中遇到的情况。詹姆斯的目标是别人给制定的。“这是个大问题。”他说,“我陷在别人为我设计的目标中。我自己却从未静下心来自己设计目标。”后来他终于决定重新掌控自己的命运。“最大的改变,就是我的目标不再是我的负担,而是成了我的动力。”所有的改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他设立了具有激励性的目标。

另一位“五天即达最棒的一年”课程学员的目标是自己有一家小公司,她的目标是把公司的会计资料补充完整。这个目标重要吗?重要。有激励性吗?对她而言没有。所以她很难保持动力。我们也是一样。

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阿耶莱特·费斯巴赫和凯特琳·伍利对新年目标进行了研究。她们首先要求实验参与者评估新年目标的乐趣级别,然后在几个月后进行跟进。结果显示,乐趣级别是成功概率的关键预测指标。但根据爱丽丝·G.沃尔顿在《布斯评论》上发表的研究,“通常人们制定目标的依据都不是个人喜好,而是重要程度。费斯巴赫认为,制定自己认为重要的目标没有问题,但尽量不要完全抛弃自己的喜好。‘新年目标不能是你不想做的事’,因为不想做就是失败的前兆。相反,你要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在动机。”

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如果你的目标不能让你感到兴奋,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或者沉闷乏味的时候,你就找不到坚持下去的动力。这个时候要对自己诚实。问问自己,“这个目标能激励我吗?”“我能用心对待这个目标吗?我愿意为这个目标付出努力吗?”你甚至还可以问问自己,是否觉得这个目标有趣。每年我都会保证至少有几个目标符合有趣的标准。我们会在下一章重新回到这几个问题。记住,我们的目标是具有风险性的,所以我们中途可能会想放弃。而具有激励性的目标才能够激发我们的内在动机,让我们坚持到底。

原则7:相关性

Attribute 7: Relevant

SMARTER目标管理的最后一个原则是相关性。有效的目标与生活密切相关。相关性就是目标与实际生活的统一性。之所以把这个原则放在最后,是因为你可以在将目标付诸实践之前,用相关性原则对其进行检验。通用汽车公司就是败在了相关性上。但如果不够小心谨慎,我们都可能会在这一点上出错。

要想实现目标,就必须先保证我们的目标与生活的合理需求相一致。如果你是需要照顾孩子的年轻父母,你的目标和空巢老人或者在校大学生的目标就大不相同。根据你的个人情况,你现在或许没有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可能;一到周末就纵情吃喝的习惯可能会给你的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你的目标必须和你的实际情况和真正兴趣相关。

当一个目标符合你的人生阶段和价值观,具有内部一致性,那么成功的机会就大大增加。

你的目标还必须符合你的价值观。这一点本来不言自明,但是有时候我们会迫于外界压力,设立一些违背个人价值观的目标。这种外界压力可能来自社交、职业等等。但是我们要避免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尤其是在涉及自己价值观的时候。

最后,你还要保证不同目标的内部一致性。所有的目标必须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互相矛盾的目标只会导致纠结和失望。自我拉扯带来的更多是焦灼,而不是进步。这可能也跟目标数量过多有关。

新闻工作者麦克·盖尔在回忆录《待办清单》的开头写道,在三十六岁生日时,他感到自己的一生还有太多事情没有完成。所以他制定了一些目标——准确来说,是1,277个目标。后来他一共实现了1,269个目标。但这个故事的喜剧性在于故事主人公在追求目标期间的种种疯狂行为,而他的妻子也不得不忍受他的疯狂举动。在我看来,阅读一场闹剧是一种乐趣,而经历一场闹剧则不然。所以,你只需要制定七到十个目标,并且保证这些目标与你的生活、价值观和个人理想保持一致。

你自己的目标

Goals of Your Own

总而言之,SMARTER目标管理原则就是目标的明确性、可衡量性、可行性、风险性、定时性、激励性和相关性。现在你就可以开始制定你自己的目标了。建议在制定目标之前先参考自己的人生质量评估测评结果。如果还没有测评过,请登录BestYearEver.me/ lifescore完成测评。测评只需要大约十分钟时间。人生质量测评能够帮助你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道路的一套目标。

目标的数量最好是七到十个。过多的目标会稀释分配到每个目标的精力,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而目标过少又会导致能力不能完全发挥。建议按照季度设定目标,保证全年的精力平均分配。

如前文所述,你的目标应该囊括人生质量测评的几个不同领域。我发现人们往往只设立与职业相关的目标,而忽视了生活中的其他领域。这种做法有时候会给其他领域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因此,我针对每个领域分别列举了三个例子,希望能够帮你启动思维。

你会发现以上有一些是成就型目标,而有一些是习惯型目标。我会在下一章详细分析这两种目标的区别。

为了帮助你制定自己的目标,我提供了一系列填空型目标制定模板:三个用于成就型目标,一个用于习惯型目标。这些模板将确保你的目标满足SMARTER目标管理原则。同时你也可以参考本书末尾的目标模板样本。

8 成就与习惯相辅相成

Achievements and Habits Work Together

大多数人之所以不能实现目标,是因为他们的目标不够具体。

——丹尼斯·沃特利

苏珊的身体越来越好了。她从三十多岁的时候开始跑步,几年后,她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场马拉松。到了四十岁,她希望自己的目标更具挑战性和激励性,于是她决定在五十岁生日之前去五十个州跑五十场马拉松。她把这个目标称为“50/50×50挑战”,并且正在付诸实践。苏珊现在四十多岁,已经完成了人生清单上二十个州的任务。

五年前理查德从空军退役,现在在当地的社区大学担任历史老师。他发现这里的学生缺少领导者所必须的辩证思维和社交技能,便向咨询委员会反映了这个情况。咨询委员会也认为培养领导能力十分必要,因此请他为秋季的学期设计一个领导力新课程。理查德利用公休时间完成了这个项目,新课程准时开始实行。

在汤姆为室内装潢业务设计配色系统时,他的搭档伊莎贝尔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伊莎贝尔找了一个开发商帮他们设计了一个应用软件,通过这个应用软件,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相机就可以调配颜色,她还建议设计一个“调配调色板”选项。这个拧巴的工作花了好几个月时间,但在用户进行β测试后,他们就确定了可以在3月1日投入使用。汤姆和伊莎贝尔有望在两周内完成剩余工作。

50/50×50挑战、领导力课程、配色软件,这些都是一次可完成实现的成就。这些目标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有明确的范围和时间框架。这就是成就型目标。但我们还有另一种目标类型。

比尔和南茜的婚姻很美满。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幸能遇到对的人,还因为他们能用心去经营夫妻感情。二十多年来,他们风雨无阻每周坚持外出约会一次。方法就是这么简单。这个习惯让他们每周都有机会和对方进行真诚而深入的交流。

斯宾塞拥有强健的体魄。每次年度身体检查,医生都为他的健康状况感到惊叹。过去五年,他一年比一年健康。重点是,斯宾塞去年就已经满六十岁了。身体健康不是靠运气,而是因为斯宾塞养成了每周进行四次力量训练的习惯。

拉瑞莎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就把业务拓展到了七位数。你可能会认为她的成功不过是因为刚好在正确的时候有了正确的想法。这是一个原因。但如果你问她成功的秘诀,她会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每周拨打五个销售电话。

和前面三个例子不同,后面的三个例子没有明确的范围和时间框架。相反,它们都是持续的活动。这就是习惯型目标。如果我们能够理解成就型目标和习惯型目标的区别,并把这两种目标组合起来,就能更好地设计未来。

两种目标

Distinctions with a Difference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成就型目标关注的是一次性的成就。这种成就可能是还清信用卡贷款,达到财务基准线,或者写完一本小说。截止期限是成就型目标中的关键要素。

而习惯型目标针对的是规律、持续的活动,如日常冥想、每个月和某位朋友喝一次咖啡,或每天饭后散步。这种目标没有截止期限,因为你的目的不是取得某一项成就,而是培养一种习惯。但这种目标有一个开始日期。以下是成就型目标及其对应的习惯型目标的例子。

以上成就型目标满足SMARTER目标管理原则,明确、可衡量,并且包含时间期限,截止期限一到,就可以判断出目标是否实现。

习惯型目标同样也满足SMARTER原则。制定习惯型目标最重要的就是明确自己要进行什么活动、以什么频率进行。习惯型目标没有截止期限,但有四种时间限制:

1.开始日期。什么时候开始培养习惯。

2.频率。这件事你多久做一次。可能是每天、一周几次、每周一次、每月一次等等。

3.定时任务。在一个固定时间点执行某项任务。这个时间点可能是每周每天的一个特定时间。用固定的时间来培养一个习惯,习惯更容易养成。

4.习惯养成点。连续做一件事多少次,可以认为习惯已经养成——也就是说这种活动已经成为第二天性。

养成一种习惯后,维持这种习惯也有一定的难度。培养一种习惯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可能比你想象中的时间要长。我会在步骤4中继续讨论这个问题。本书末尾的目标模板示例不仅包含时间限制,而且还可以通过习惯追踪目标进度。

时间限制对实现目标至关重要。对于成就型目标而言,设定截止期限是最有效的。对于习惯型目标,则可以综合运用开始日期、频率、定时任务,以及习惯养成点。

目标组合

Which Works Best?

在你制定的七到十个目标中,最好既有成就型目标,又有习惯型目标。诀窍在于要知道不同目标的不同用法。成就型目标适用于有明确范围和时间框架的计划。例如,如果你的目标是增加收入,你就可以对这个目标进行具体化,并划定截止期限。你可以说,“本财年内将销售佣金提高20%。”如果你想增加新业务,你就可以这样设置目标:“6月1日前增加咨询业务。”

而习惯型目标则适用于没有明确范围和时间框架的计划。例如,如果你希望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那么这就不是一个一次实现的成就,而是一种持续的状态。你可以这样设置目标:“早晨6点用20分钟时间阅读《×××》,每周五次。1月1日开始,连续坚持70天。”如果你想和自己的伴侣更加亲密,就可以这样设置目标:“每周五晚6点和他/她外出用餐,并共同度过一个晚上。3月1日开始,坚持52周。”

同时,习惯型目标还可以是成就型目标的实现方式。例如,如果你想在6月30日之前写一本50,000字的书。那么你就要划分几个写作阶段,或者是养成一个写作习惯,如“2月1日起每周写作5天,每天500字,早晨6点开始。”如果你想年底实现收入增长30%,你也可以把目标划分为几个阶段,或者是针对这个目标培养一个习惯。还记得拉瑞莎的例子吗?你可以通过制定习惯型目标来实现成就型目标:“每周致电五个合格的潜在客户。1月1日开始,坚持52周。”

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目标,你需要根据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例如,有些人根本无需制定有关健康的目标。但对于有些人而言,针对健康状况的目标却能激发内在的动力。因此,你要知道什么目标对自己有用。可能你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也可能需要反复尝试才能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目标。

量体裁衣

The Right Mix for You

你现在的任务就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成就型目标和习惯型目标的最佳组合。我们会在下一个步骤讨论如何在漫长的努力过程中保持前进的动力。但在这之前,让我们重新回到风险的话题,讨论如何利用风险实现目标。

9 风险是朋友

Seriously, Risk Is Your Friend

我们常常追求看似不可能的目标时,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即使最后没有成功,也会在追求的过程中超越过去的自己。

——杰克·韦尔奇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马拉松第一人的传说。公元前490年,雅典人在马拉松海边打败了波斯侵略者,一位信使跑了36英里(41.84千米),把这个好消息带回雅典。但超级马拉松运动员迪安·卡纳泽斯在《奔向斯巴达》一书中却为我们讲述了这个传说的真实版本。菲迪皮茨在战争开始前一路从雅典跑到150英里(241.40千米)外的斯巴达,然后又折返回来。卡纳泽斯说,加上报捷的最后一程,菲迪皮茨可能累计跑了超过325英里(523.04千米)!

这个故事可能有点遥远,但卡纳泽斯还讲了另一个故事。1982年,英国空军司令约翰·福登带领一小支队伍,用不到三十五小时的时间从雅典跑到了斯巴达。一年后,福登按照自己的路线,组织了一场153英里(246.23千米)的赛跑,这就是“斯巴达松”。

2014年卡纳泽斯也参加了斯巴达松。作为超级马拉松运动员,他曾经不间断地跑过350英里(563.27千米)。斯巴达松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赛事,在此基础之上,卡纳泽斯还决定比赛全程只吃菲迪皮茨当年吃的食物:橄榄、无花果、腌肉。一个人为什么会愿意去经受这种磨炼呢?“西方文化中存在落后的因素。”卡纳泽斯在接受《户外》杂志采访时说:“我们认为只要生活舒适就会过得开心。我们将舒适和幸福等同起来。但现在我们就是过得太舒适了。生活中没有挑战。我们缺少冒险精神。”卡纳泽斯的观点适用于每一个人,尤其适用于我们的追求目标。对于个人成就而言,舒适就意味着平淡和低投入。

几年前我初次听说卡纳泽斯的故事,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于是我决定参加人生的第一次半程马拉松比赛。到现在我已经跑过几次半程马拉松,虽然每次参加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这是好事。不管是有意选择,还是被迫面对,我们都应该拥抱不舒适,原因至少有三个:

第一,舒适是被过誉的。舒适并不能带来幸福,只会带来自我放纵和对生活的不满。

第二,不适是成长的催化剂。不适让我们有更多追求,迫使我们改变自己、提升自己、适应环境。

第三,不适是进步的标志。只有在你迫使自己成长的时候,你才会感到不适,但这种不适会给你带来好处。

如果目标具有风险性,参与感、满足感和幸福感都会随之而来。有风险的目标可能是发布新产品、返校深造,或者挽回关系。如果你的目标让你感到不安,那就对了。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目标方向是否正确?可以看看自己的目标在以下三个区域的哪个区域中。我也会用这种方法评估我的目标。这三个区域就是舒适区、不适区,以及妄想区。

舒适区

The Comfort Zone

我们都希望未来更加美好。我们制定目标,立志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亲情、友情、财务、事业等等。然而,设想未来,我们的抱负却似乎太渺茫、太遥远。于是我们开始担心,我们要“怎样”实现这些目标。因为我们对“怎样”的考虑超过了对“什么”的渴求,所以就降低了目标的档次。我们看不到怎样才能取得成就,就收回愿景,告诉自己,目标必须是“合理的”“现实的”。我们的期待值降低了。于是期待就变成了新的现实。

古语有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芝加哥建筑师丹尼尔·彭汉在1907年说过:“不要制定没有难度的计划。简单的计划不能给人激情,最后可能会导致连简单的事也做不成。所以,理想要高,志向要远。”他的说法得到了科学的支持。研究表明,目标难度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直接关系。不用说,和目标难度存在直接关系的还有动力、创造力和满足感。

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必须能让我们提升自己。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离开舒适区。如果你明确知道一个目标应该怎么实现,那说明这个目标还是太简单了。我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一群业余超级马拉松爱好者跑了600多英里(965.61千米),穿过了四个沙漠。其中一个参与者以前只参加过几次短途赛,但他还是决定报名。他报名的原因很有教育意义。他说,他以前从未这样挑战自己,但只要下了决心,他就一定会去做。当然,我不是让你去世界上环境最恶劣的地方跑上几百公里。但是如果你现在就有实现目标所必须的经济资源、情感和身体条件,也就是说你能轻松完成任务,那么你的目标可能难度还不够大,激励性还不够强。

从目标设定的科学中可以看到,目标的内在风险能够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动力。钱斯勒大学的史蒂夫·克尔和道格拉斯·勒佩莱认为,“低标准的目标通常都可以实现,但是后续的动力和精力就会衰退,并且最终的实际成就也不会比目标值高出多少。”但是,“有一定难度的目标更可能激发持续的热情,最终带来高成就。”换句话说,就是投入越多,收获越大。

打个比方,如果你是一家小型制造工厂的销售经理。你的销售额每年都能增长5%,今年你决定把目标定在6%。这个目标能够帮你提升业绩、激发创造力、提高工作热情吗?不能。小目标通常不具有激励性。要想胜出,我们就必须克服规避风险的天性,跳出舒适区,制定具有风险性的目标。想象一下,如果这个增长目标是20%,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就超出了你现有的认知范围。这时候你就开始成长了。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果你现在可以跑5公里,那么对你而言跑10公里可能不是最好的目标。为什么不尝试跑半程马拉松呢?风险性目标的精髓在于跳出舒适区,进入不适区。降低风险就意味着降低回报。

不适区

The Discomfort Zone

你可能已经体会过不适区带来的好处。可能是学习一项技能、遇见一个人,或是接受一个新的挑战。当时我们可能会很累,但回过头来,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生中所有重要的事都发生在舒适区之外。我们在舒适区之外成长,在舒适区之外寻找出路,在舒适区之外获得成就感。我们不必等不舒适发生之后才对它进行回顾,我们可以通过设立风险性更高的目标,主动经历不舒适。

杰克·韦尔奇把这种思维称为“子弹头列车思维”。这个名称来源于日本的一场交通运输革命。以前,坐火车从东京到大阪要用六个多小时。企业管理者们认为企业的运营速度受到了影响,要求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但他们并没有提出“现实”的要求,例如,把运输时间降低到六个小时以下。他们的要求是,时间减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工程师抛弃了传统的方法,从新的角度考虑问题,最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日本交通运输的革命。

有意义的目标一定是处于不适区的。如果你感受到了传统认知中的负面情绪,如焦虑、不确定感、怀疑等,那么你就是处于挑战区了。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理解这些情绪,这些看似负面的情绪就能成为指示灯,提示我们当前正处在不适区。如果对未来进展不能完全确定,或者不确定自己是否具备实现目标的所有资质,就差不多可以说你设立了一个有价值的目标了。

当然,每个人的不适区都不一样。我的私人教练指导我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一天早上,他让我做了一个强度很高的腿部训练。那天下午我们的团队为一个新项目拍摄视频,我站在摄像机前,感受到强烈的肌肉酸痛。但说实话,我很高兴。这种不适告诉我,我有进步,我正在变得更强壮。我不会躲避不适,而是会跟随不适走向成就。很多人都会因为负面情绪而退缩。千万不要。这些情绪可能只是告诉你,你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但你也要注意分寸。在商业环境中,大胆设定目标和达成目标之间还是有很大距离的。有一些目标可能是不适合公开的。公开舒适区以及舒适区以外的某些目标可能问题不大。但是你知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到底是具有挑战性,还是不切实际呢?这就是不适和妄想的区别。

妄想区

The Delusional Zone

通用汽车公司29%市场份额的梦想破灭时,很多人都将这件事视作制定危险性目标的警告。他们认为设立目标带来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要多。但通用汽车公司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它的目标具有挑战性,而是因为这个目标误入了妄想区。

不切实际的目标导致公司管理层视野狭隘,战略鲁莽。通用汽车公司一心想着实现29%的目标,忽视了其他业务,并且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惜牺牲财务健康。SMARTER原则中的相关性原则能够有效避免这种自我毁灭式的目标追求。有一些目标不仅不可能实现,而且和我们的其他重要目标不能兼容。这种目标没有激励性,只有破坏性。

我们都有不慎进入妄想区的可能。例如,如果我说我想进入PGA锦标赛,那就是妄想。和我打过高尔夫球的都明白。那么那个准备穿过四个沙漠的运动员呢?他也是妄想吗?如果你知道他拥有运动员体格,意志坚定,并且还有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团队为他提供支持,你就不会认为他在妄想了。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正在驶向妄想之地?有时候这只是简单的算术题。戴夫·拉姆齐在一次领导力课程中提到,一名销售人员定下目标,在一定时期内致电的潜在客户数量要达到某个庞大的数字。拉姆齐是在称赞这名销售人员有胆识吗?不是。他认为这个目标是鲁莽的。因为这名销售人员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这个目标,他直接跳过了不适区,进入了妄想区。

向伴侣或其他关系亲密的人倾诉我们的想法也有助于避开妄想区。别人总是能够比我们自己更清楚地看到我们的盲区。他们能够看出我们的目标并不具备我们自认为的具有可实现性。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我们并不是被某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带到妄想区的,而是多个目标累计起来,导致我们不可能完成任务。例如,把多条截止期限堆在一起,或者各种项目一个叠一个,就会导致这种情况出现。接下来的事你也知道。列车就要失事了。

不适区的目标给我们带来挑战,让我们最大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而妄想区的目标只能导致失败,带来沮丧和失望。我通常的做法是设立一个接近妄想区的目标,然后再把它稍稍拖回来一些。这样我就是处在不适区中了。

目标中不可缺少风险性。这就意味着不适是一个好的迹象。在设定目标时,既要避开舒适区,也要避开妄想区。

准备出发

Preparing for the Journey

回到“五天即达最棒的一年”学员娜塔莉的故事。在和家人一起搬到新城市之前,她经营着一家在线品牌与营销咨询公司。她以前还开过另一家公司,现在准备再开一家。

娜塔莉的第一个客户来自她以前的一个合作方,但创业初期总是不容易的。她说:“我希望能够扩大业务。我希望自己能更有创业精神。”但因为刚来到新的城市,还要照顾孩子,所以创业并不容易。但她还是克服了所有风险和不确定性,决定壮大她的公司。虽然中途遇过困难,走过弯路,但她都坚持下来了,现在她的公司已经有了六个客户。“我很享受作为创业者的感觉。”她说,“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让我感到解放了自己。我对自己做的事感到很自豪。我在这个世界创造了价值。”

经营自己的公司最初只是娜塔莉的一个梦想。后来这变成了一个有难度的目标。再后来就成了她的日常工作。今年,娜塔莉的目标是公司一个月收入达到10,000美元。这是有难度的。她自己也承认这个目标已经接近妄想区。她说,“我以为这个目标要到十二月才能实现。”但实际上,她在3月30日之前就已经完成这个目标了。“我完全震惊了。”她说,“我彻底粉碎了自我设限性观念。”

娜塔莉从挑战性目标带来的增强效应中受益。你也一样可以。你最成功的一年存在于舒适区之外。如果在舒适区之外注定会产生负面情绪,那么你应该如何为应对这些负面情绪做准备呢?我有四个建议。

第一,承认走出舒适区的价值。只有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才能吸引我们。首先要承认,走出舒适区对你而言是一件好事。这就是以自我开放性观念替代自我设限性观念。如果你觉得有需要,也可以大声说出来:“离开舒适区是为了我自己!”记住,只有离开舒适区,你才能成长,才能找到出路,才能获得成就感。安全路线其实并不是那么安全。

第二,直面痛苦。很多人都会在经历痛苦时放弃。问题是,这种做法可能会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要拥抱不舒适,走向不舒适。“在我用尽全力的时候、感觉到痛苦的时候,我才能感受到自己真正活着。”卡纳泽斯说,“似乎抗争的过程会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直面痛苦是取得成就的重要一步。不管要实现什么人生目标,不适区都是你的必经之地。

第三,克服恐惧。如果你感到焦虑、恐惧或不安,这都是正常的。但是你不能被这些负面情绪控制。没错,恐惧可能预示着危险。但恐惧也同样可能预示着你即将取得突破。几年前,一位瑞士定点跳伞运动员告诉我,每次跳伞的时候,恐惧感都几乎将他吞噬。从他的脚离开地面,到降落伞张开之前,他都被无尽的恐惧笼罩着。他说“可能今天就是我的降落伞打不开的那一天”,但快感总是比恐惧感更加强烈。每次当负面情绪喷涌而出时,他就努力让自己从负面情绪中抽离出来,一心专注于接下来的跳伞动作。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往往在于能否在恐惧中继续前行。

第四,避免过度分析。我总是想看见整条路线。我想要一张地图指引我到达终点。但是我不能。没关系。你只需要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当你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就大胆地去走,要相信路上总会有灯光。

在旅途中成长

Growth in the Journey

如果你决定出发去追求人生中重要的东西,就注定会在舒适区之外度过大部分时光。你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很多。你可以选择舒服,但你会停滞不前,你也可以选择不舒服,同时你也会不断成长。你可能会认为舒服就会带来幸福感。其实不是。幸福感实际上来自于进步和成长。

在制定风险性目标之前,首先要明白目标存在的意义。制定目标是为了完成某件事。没错。但目标的意义不限于此。目标的意义不仅在于让你做到什么事,更在于让你成为什么人。目标关乎成长。一个好的目标能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因为实现目标的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甚至比结果更加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要在舒适区之外设定目标的原因。

第三步 行动方案

●1.设立目标

每年设立七到十个目标。目标要满足SMARTER原则:

明确性

可衡量性

可行性

风险性

定时性

激励性

相关性

根据不同的生活领域制定相应的目标。将目标分散到各个季度,以保证注意力集中以及全年节奏稳定。

●2.成就型与习惯型目标合理组合

成就型目标代表一次完成的成就。习惯型目标代表持续且规律的行动。两种类型的目标都对规划最好的一年有所帮助,但是你要根据个人需求来平衡这两种目标。对你有用的组合就是正确的组合。

●3.在不适区设立目标

最好的事往往发生在我们不得不成长的时候。这在我们对未来一年的规划中是绝对真理。但这违反了我们规避风险的本能。以下四点将有助于你克服阻力:

1.承认走出舒适区的价值。首先转变思维。只要你接受了挑战区的价值,接下来的事就简单多了。

2.直面痛苦。大多数障碍来自我们的内心,但转变思维还不够。通过直面痛苦,我们改变的还有我们的意愿。

3.克服恐惧。负面情绪不可避免。不要无视负面情绪。你只需要将实现目标带来的成就感和负面情绪进行对比,是成就多,还是恐惧多?

4.避免过度分析。分析瘫痪是真实存在的。你不需要在开头就看到结尾,也不需要知道目标实现的整个过程。你只需要清楚自己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第一时间更新《规划最好的一年》最新章节。

相关阅读

鞋带

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

阳光劫匪倒转地球

伊坂幸太郎

空屋

横山秀夫

你是我的命运

白石一文

永生的海拉

丽贝卡·思科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