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你的故事要激动人心

第24章 找到你的战斗模式

当你向前看的时候,是不可能把生命中的点连接起来的。只有当你回头看的时候才可以。

——史蒂夫·乔布斯

“我父母在我18个月大的时候离婚了。”达伦说,“妈妈不想要我,就把我丢给爸爸。爸爸当时只有24岁,所以他其实也不知道该如何抚养我。”

如今,达伦·哈迪是他那一代人中最优秀的讲述者之一。他每年靠演讲得到的酬金就高达150多万美元,同时作为《成功》杂志的出版商,他还是人类成就研究领域一流的专家。本书行文至此,我想你一定猜得到,他的巨大成功和不幸的童年之间是有关系的。

哈迪体会过被抛弃的感觉,这正是他“自立自勉、目标明确和注重结果”的原因。很多人在童年时期也有过类似的遭遇,而且在成年之后仍然沉湎于过去的伤痛之中,哈迪却选择把逆境变为优势,他说:“我不幸的童年正是我现在有所成就的原因。”

现在的哈迪很愿意和观众分享自己的童年故事。他把自己的父亲比作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全金属外壳》中的枪炮士官哈特曼。哈迪还记得父亲说过:“别哭了,否则我让你哭个够。”

哈迪并不是一直都把重点放在自己的童年故事上。他告诉我:“我不是天生就会讲故事,我下了很多功夫去学。”在学习了沟通和说服的技巧之后,哈迪才意识到他必须回顾自己的童年,并且要在自己的公开演讲中着重强调这一点。“人们并不想听到你有多么成功,除非他们知道你能理解他们的失败。通过讲述你自己的失意和挣扎,你就能和观众建立起情感联系。你就会变得平易近人,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一旦你和观众建立起情感联系,就能让他们跟着你的思路走。”

讲述者的工具

哈迪认为人类大脑的进化结果是提供生存的工具。他说:“同时大脑还隐藏了取得成就的关键秘诀——动机。你只能在自己过时的大脑中找到它,让它带给你‘超乎常人’的力量。”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找到你的战斗模式”。

每个人都需要一位不可小觑的对手,根据哈迪的说法:“戴维的对手是歌利亚,路加的对手是达斯。苹果的对手是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后来是微软……好的对手能让你兴奋起来,会促使你深挖自己的潜能,让你把自己的本领、才华和能力发挥到极致。一场无可避免的战斗对你的个性和决心都是挑战,会让你比原来更加努力,走得更远,坚持得更久。”

所有精彩的故事里都有战斗、对手和恶棍,所有精彩的人生故事也一样。振奋人心的领袖总是得意于自己的失败,欣然接受眼前的困境。问题在于:为什么呢?为什么所有精彩的故事里都一定要出现紧张和胜利?为什么我们人类非要经历苦难才能在人生故事中把自己塑造成强有力的中心人物?就像压力造就上好的钻石、珍珠一样,伟大的讲述者能够化困境为力量,化冲突为信念,化紧张为胜利。事实证明,我们讲故事不仅仅是出于一种生存本能,还是为下一代人树立典范。

挣扎与救赎的主题贯穿于整部文明史。理查德·特德斯奇博士和劳伦斯·卡尔霍恩博士在论文中写道:“希腊悲剧的主题就是对人类苦难的宣泄或改造。几千年来,全世界所有形式的文学作品都试图从与悲剧、苦难和失败的斗争中抓住可能的价值和改变。”

特德斯奇和卡尔霍恩是夏洛特市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们是“创伤后成长”领域的先行者。该领域的研究人员试图解释创伤经历(如疾病、失去所爱的人、被虐待)是怎样让一些人重新审视自己的遭遇,并因此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目标的。

在卡尔霍恩和特德斯奇的创伤后成长模型中,一个人经历了一场改变人生轨迹的大变故之后,会陷入“反思”,会反反复复地思考,直到搞清楚整件事情为止。反思过后就是“自我揭露”,他会很自然地描写和谈论自己的遭遇,也会迫切地想要告诉别人这次遭遇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

人类天生就是讲故事的人

我们的大脑喜欢并需要白手起家的精彩故事。1993年,美国西北大学的人类发展学教授丹·麦克亚当斯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这本书。他以自己10年的研究为基础,探究我们的个人神话——内心故事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身份。麦克亚当斯在书中写道:“人类的大脑是最重要的讲故事工具,我们生来就有叙事思维。”

麦克亚当斯确定了讲故事的几个要素,连内心故事也离不开这几个要素:任务(英雄和恶棍)、冲突,当然还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当我们在生活中经历创伤的时候,大脑会进入叙事模式,构思出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就是英雄,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更幸福、适应能力更强、更聪明或者更优秀。”

有一个充分的理由能解释人类为什么生来就会分享故事,而且喜欢听故事,那就是,我们需要这么做。故事不仅能确保我们的种族得以生存,还能从个人层面帮助我们理解所有人都必然会经历的负面事件。把消极转化为积极,对于我们的生存和幸福非常重要,我们甚至可以成为自己人生故事的编剧,修改、调整和重写剧本。每个故事,哪怕是我们讲给自己的故事都需要英雄、斗争和圆满的结局。

英雄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内心的故事

我们内心的故事能决定我们的命运。我们已经讨论过,好的故事需要有等待主人公去战胜的苦难和恶棍。哈迪上十一年级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对他说:“你注定不可能成功。”从此,这位老师不经意间就在哈迪的人生故事中扮演了战斗对手的角色。如果麦克亚当斯的理论是对的,那么哈迪应该在“人到中年”的时候,回顾自己的这段经历,然后在心里构思出一个故事,从而突显这件事情的效果和意义。哈迪在44岁的时候果然这么做了,他在自己的著作《创业者沉浮》中讲述了这个故事。

“没错,我的基因并不特别,”哈迪写道,“只有你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那种‘他们注定会成功,而我不会成功’的心态完全是错觉,是最糟糕的陷阱,躲避陷阱唯一的办法就是养成一种‘注定成功’的心态。”

哈迪列举了几位名人的故事来强化自己的观点,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或者没有受过良好教育,或者家庭关系不好,或者由于没有成功的天赋,本来是会很早就会被淘汰的:“理查德·布兰森有阅读障碍,上学的时候成绩很差。史蒂夫·乔布斯出生的时候,他的父母还在上大学,而且都不愿意抚养他,就把他送给了别人。马克·库班的父亲是一位汽车装饰工,他一开始在酒吧当服务员,后来才得到了软件销售的工作,但是不到一年他就被炒鱿鱼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哈迪提醒自己的读者:“苏茜·欧曼的父亲是养鸡场主,已经退休的科林·鲍威尔将军是个彻头彻尾的差等生,星巴克的首席执行官霍华德·舒尔茨出生在布朗克斯一间由政府资助的廉租房里……芭芭拉·柯克兰起初只是个女服务员,她承认自己做过的工作比大多数人一辈子做过的都要多。互联网新闻博客Mashable的首席执行官皮特·凯什摩尔从小体弱多病,由于内科并发症,他比其他孩子晚了两年才从高中毕业,也从没上过大学。”这些鼓舞人心的领袖和讲述者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那就是他们改写了自己内心的故事,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克里斯·马修斯在《杰克·肯尼迪:难以捉摸的英雄》一书中写道:“所有英雄人物的传记都包含相同的要素,想成为英雄是最重要的。”马修斯告诉读者,约翰·F.肯尼迪从小体弱,他青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病床上度过的。他去医务室的次数甚至创下了学校的记录,那他在医务室都做些什么呢?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他读过沃尔特·斯科特爵士写的英雄故事和亚瑟王的传说。他梦想成为自己人生故事中的英雄,当梦想成真的那一刻来临时,杰克早已准备好了。

1943年8月2日凌晨2点30分,“二战”期间担任巡逻鱼雷艇艇长的肯尼迪抓住了成为英雄的机会。一艘敌方驱逐舰把鱼雷艇撞成了两截,船上的13人中有2人死亡,1人受重伤。如果让伤员自己游到安全的地方,他必死无疑。于是肯尼迪拽着伤员救生衣上的带子,后来又用牙咬住带子,游了整整4个小时才游到一个只有70码宽的无人岛上。马修斯写道:“正是凭借这种挑战自己的勇气,杰克·肯尼迪把多年来遭受的病痛和折磨变成了促使他前进的自信,也让选民对他充满信心。”英雄和讲述英勇事迹的故事会让我们重新构思自己内心的故事。

2015年3月,迪士尼翻拍了动画电影《灰姑娘》。真人版上映第一周,票房就遥遥领先,超过了3月上映的所有影片。连迪士尼内部的一些高层都说他们对这个结果感到吃惊,正如一位主管影片发行的高层说:“人们已经知道了故事情节。我的两个女儿都知道这个故事,但这并没有阻止她们带着爸爸去看电影,而且还看了两次。”

几乎没人不知道灰姑娘的故事。在影片开头,艾拉(Ella)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来艾拉的父亲去世,她不得不和自己邪恶的继母和两个诡计多端的姐姐一起生活,冲突就此产生。姐姐们喊她“煤渣”(Cinder)艾拉,因为她像仆人一样做着所有的家务活,脸上满是煤灰。尽管艾拉看起来并没有成功的天赋,但是她遇到了自己的王子,并在一番曲折后最终找回了王子,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影片结尾,艾拉第一次欣然接受了姐姐们给她起的外号,说自己是“灰姑娘”(Cinderella)。她改写了自己的故事,也赋予了那些煤灰以新的意义。这个故事永不过时,因为它非常符合我们的大脑理解和欣赏故事的方式。正如埃默里大学的神经学家格雷戈里·贝恩斯在他的著作《好满足》中写道:“要想获得令人满足的体验,必须要先经历不幸。”

我们自己的故事和那些故事中的人物构成了我们的身份。白手起家的故事永远不会过时,因为我们的大脑喜欢这种故事。我们在构思故事的过程中,会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创造自己内心的故事不仅能塑造身份,也能赋予生活新的目标和意义,这样我们才能为后代树立典范。所以并不是我们在讲故事,而是讲故事造就了我们。

讲故事的艺术

振奋人心的讲述者善于改写自己的故事,从而发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与此同时,他们也激励我们拥有更远大的梦想,并竭尽所能去实现梦想。

第一时间更新《会讲故事才是好演讲》最新章节。

相关阅读

下一个家在何方?

马修戴斯蒙

月光森林

葵田谷

我们失去的光

吉尔·桑托波罗